“聽說溫兄蒙冤入獄,我與幾位同窗代丹陽百姓,為溫兄擊鼓鳴冤。”孟嘗答道。
“小幺可與你一起進京?”
“來了,你若不急著回去,等我拜會完姜先生,帶你見見她去。”
七月流火,風起葉落。當皇帝被廢的消息傳出時,鄭妤已有七日未曾見過李致。
這七日里,流言風向瞬息萬變。最初,有丹陽百姓為溫昀喊冤在前,李致因利乘便,列出皇帝十六宗罪公之于眾,李栩民心盡失。過了一兩日,攝政王籌謀廢帝的消息不脛而走,百姓對此莫衷一是。又過一兩日,廬江郡上空出現紫云祥兆,廬江出王侯的謠言甚囂塵上。可廬江郡內并無藩王,謠言站不住腳,來得快去得也快。
詭計
“倘若晉王殿下方才拒絕了你,
你作何打算?”
回想起長達一刻鐘的沉默,鄭妤心有余悸。三個大人心都懸到嗓子眼,紛紛等著一個八歲孩童做決定,
得虧李翊泰然鎮定,換作她面對此等情境,只怕在李殊延問出問題時,眼淚已奪框而出。
但李翊勸說盧清漪那一幕,委實是鄭妤沒想到的。
八歲孩童,
敏銳察覺母親所思所憂,
再三向盧清漪保證,絕不與他的皇叔為敵。李栩如此早慧,
經過李殊延三年五載栽培,
掌權后定能有一番作為。屆時盧清漪,
大抵會為自己今日成全感到欣慰。
“殿下,您怎么不回答我?”鄭妤戳戳李致手臂。李致驀地倒下,頭靠在她肩上。
他雙眼緊閉,
雙手隨意搭在她腰上,
咕噥道:“本王累了。”
這七日,
他幾乎沒合過眼,既要隨時盯著絳云殿一舉一動,又要留心宮城之外乃至宣京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