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陳鋒終于放下方孝孺撰寫的《深慮論》時,方孝孺的心幾乎提到了嗓子眼,既緊張又滿懷期待地望著陳鋒,那模樣,活脫脫像極了后世小學生滿心期待老師給自己的作業(yè)畫上小紅花時的樣子!
陳鋒看著方孝孺的表情,心中不禁覺得有些好笑。
說實在的,方孝孺的《深慮論》寫得十分精彩。
他對大明各項制度的分析鞭辟入里,將其中的利弊得失闡述得清清楚楚,確實稱得上是個人才。
然而,要說不足之處,大概就在于他提出的建議了。
方孝孺批判問題的眼光十分犀利,但在給出解決方案時,卻有些差強人意。
他竟然建議大明“法古改制”,主張效仿周代禮制,還著重批判了朱元璋制定的嚴苛法律,提議以“仁義治國”,摒棄嚴峻刑法。
這一想法乍聽起來似乎沒錯,但卻過于理想化。
倘若僅靠君王的“仁義”就能治理好國家,那還要法律何用?
陳鋒認同方孝孺指出朱元璋刑法過于嚴峻這一觀點,但對于他提議取締這些法律,卻無法茍同。
即便是在后世,社會高度發(fā)達,人們道德水平大幅提升,達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程度,也沒人敢提出廢除依法治國的理念!
要是方孝孺能在“仁義治國”與“依法治國”之間找到平衡點,陳鋒定會對他的文章贊不絕口。
可從他提出的這種開歷史倒車、過于理想化的建議來看,這年輕人還是太過稚嫩,還需要更多的歷練!
如此看來,朱元璋果然目光如炬,早就料到要將方孝孺下放到基層,讓他在實踐中了解人性,明白依法治國的重要性。
但陳鋒并未當場批評,只是將《深慮論》仔細收好,微笑著說道:“我覺得寫得很不錯,等我呈給陛下過目。要是陛下喜歡,肯定會召見你詳談的!”
方孝孺聞言,滿臉激動,再次拱手行禮:“多謝陳侯為民請命,還為學生舉薦,學生感激不盡!”
其實,方孝孺此次前來拜訪陳鋒,也是另有緣由。
此前朱元璋召見他時,他曾口頭向朱元璋闡述過《深慮論》的內(nèi)容,卻遭到了朱元璋的拒絕。
出宮之后,方孝孺懊悔不已,覺得自己當時沒能充分表達清楚,沒能說服朱元璋。
于是,他便將這些想法寫成文字,打算再次求見朱元璋。
然而,朱元璋卻不再召見他。
無奈之下,他突然想起父親曾提及的“陳侯:陳鋒”,便抱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前來拜訪。
一來,確實是為了當面感謝陳鋒的救命之恩;二來,也是希望能借助陳鋒的力量,將自己的《深慮論》呈遞給陛下,讓陛下看到自己的見解。
陳鋒看著激動不已的方孝孺,心中暗自搖頭。
恐怕,這次方孝孺注定要失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