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帝看不懂阿拉伯數字,不由得問向講臺上的老師:“他寫的是多少?”
老師連忙伸手行禮:“回陛下,是六萬兩千零一。”
慶帝微微頷首,也沒問對錯,而是看向一旁的戶部侍郎。
戶部侍郎面露苦澀,下筆更快了一些。
聽見老師稱呼陛下,學生們頓時哄然,齊刷刷地看向前方的慶帝。
眼中有好奇、有驚訝,卻沒有絲毫畏懼。
在一名高大的學生帶領下,一眾學子站起身,拱手行禮:“學生參見陛下。”
慶帝笑著點頭,余光看了一眼身旁的戶部侍郎。
卻見他還在運算,額頭上已經泌出些許汗珠,那張草紙上更是寫滿了墨跡。
慶帝卻是很有耐心,沒有上前催促,而是和學生們嘮起了家常。
無非是問他們家在哪里,學習了多久,感覺這課程是否困難云云。
學子們也不怯場,大大方方、不卑不亢地回答。
慶帝笑容越來越甚,他喜歡人才,尤其是奉國學子這種朝氣蓬勃的人才。
而此時,一旁的戶部侍郎終于算出了答案,用的時間足足有學子的三四倍。
卻見他擦了擦汗,低聲道:“殿下,是六萬兩千零一。”
慶帝看著戶部侍郎呈上的答案,沉默不語。
答案顯然是對的,戶部侍郎是朝中最擅長算術的臣子。
然而,讓他難以接受的是,自己通過千挑細選,才啟用的戶部侍郎,在奉國大學卻不如一個剛學算學的學子。
這算什么,難不成奉國大學能批量培養戶部侍郎不成?
亦或是,奉國大學學生的算數水平,人均戶部侍郎?
雖然算數水平不能代表全部,一個合格戶部侍郎要做的事情有很多。
但只看算數一道,區區學子碾壓了算學大才,也足夠令人震撼了。
慶帝也知道,問題不在戶部侍郎身上,而是那種代表數字的古怪符號和那套運算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