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直笑死人。
如此大事,南京政府居然不通知張學良,還需要從日本人那里獲知消息。
常凱申這手玩得夠陰險,鐵了心要讓張學良跟蘇聯死磕,他才好抽出空來收拾馮玉祥和閻錫山。
張學良在心里把常凱申詛咒了一萬遍,強忍著怒火說:“準備回沈陽!”
就在此時,副官胡若愚來稟報:“司令,周先生派人來送信了。”
“讓他過來。”張學良道。
孫永浩被副官領到花園,遞上一個厚厚的信封說:“張司令,先生讓我轉告你,做大事切忌優柔寡斷。”
張學良接過信,點頭道:“你回去告訴他,我會仔細考慮的。”
副官送走孫永浩,張學良開始讀周赫煊的信,這封信足足厚達12頁。
在這封長信里,周赫煊詳細闡述了蘇聯國內的情況,又對比了雙方的力量差距,同時列出各自的優點和隱患。
最后,周赫煊給張學良提出兩點建議:
第一,事情還有緩和余地,馬上釋放被捕的蘇聯人員,并利用手中掌握的中東路企業進行和平談判。以蘇聯國內的情況來看,對方也是不想打仗的,拿出誠意必然談判成功。
第二,如果不愿談判。那么務必行動迅速,爭取在蘇聯援軍抵達前,就把戰事給穩定下來,不可一拖再拖,給敵人可趁之機。只要掌握了戰場主動,把守有利地形,蘇聯絕對拖不起。因為蘇聯缺錢打仗,并且要防備歐洲,加上遠東路途遙遠,蘇聯無法長期維持大軍消耗。屆時對方自然會妥協,一切都可以在休戰談判桌上解決。
歷史上,張學良武力收回中東路,卻完全沒準備后手。
前線要求曾兵,張學良卻不愿跟蘇聯開戰,以沒錢為借口拒絕出兵。直到蘇聯的“特別遠東軍”都集結完畢,并且開赴到東北了,他才發現不打不行,慌慌張張地發布對蘇作戰動員令,結果白白失去先機。
張學良讀完周赫煊的信,優柔寡斷的性格又冒出來了。他覺得蘇聯已經宣布和中國斷交,和談是萬萬不可能成功的,若想和談,東北就必須做出讓步,此舉將令他威望大失,鎮不住手下的那些好戰軍人。
但真要和蘇聯打仗,張學良又不愿意。因為東北如今財政困難,一仗打下來,不管勝負都將損失慘重,年之內是別想恢復的。
張學良完全無法做出決斷,甚至開始后悔不聽周赫煊的勸阻,在沖動之下武力收回中東路。
就在這種患得患失的狀態下,張學良乘坐專列返回沈陽,召集手下軍政和外交人員開會。
東北軍如今少壯派正得勢,大部分都叫囂著要打仗,因為只有打仗他們才能升官發財。政務官員則不愿打,說是東北百廢待興,財政捉襟見肘,根本就沒那么多銀子開戰。
外交人員莫衷一是,有的說該和談,有的說找英美列強調停,還有的說蘇聯人不足為懼。
整個會議現場吵成一鍋粥,張學良聽得頭都炸了,思緒比沒開會之前還亂。
最終,張學良決定采用周赫煊的建議,一邊派出使團找蘇聯和談,一邊讓前線加強防御,并調撥增援了一個主力軍團。
若是周赫煊知道了張學良的舉措,估計會氣得吐血。
周赫煊的建議根本就不是這樣啊,他讓張學良選擇,要么拿出誠意和談,要么集中全力雷霆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