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干,你怎么說?”年萬樹問。
李干說,“985廠幫助云陽廠建標準化生產線,每一條年產量50架,建兩條。另外,把東珠廠那邊的廠房經過改造,可以建兩條生產線。”
“建成后,年產量100架以上沒有問題的。”
年萬樹立即計算了一下,微微點頭說,“年產量兩百多架,非常不錯了。”
李干笑道,“如果還要快,可以把一部分生產任務交給紅都廠,強-6的整體技術不算尖端,紅都廠也能生產。”
王海龍說,“年產量兩百多架足夠了。”
李干說,“這取決于陸航要采購多少架,要保留一部分生產任務,用于維持生產線的最低限度運轉。”
年萬樹看了看王海龍說,“我們陸航打算搞十一個攻擊機團,五百架左右吧。”
聞言,王海龍眼珠子都要瞪出來了,說,“老年,你陸軍航空兵,買五百架強-6,那我們空軍干脆解散算了。”
他認為,陸航再怎么搞,也是一百多架的攻擊機部隊規模,這已經很多了。
陸航說到底,是以直升機為主的航空兵部隊,要那么多固定翼飛機干什么。
年萬樹說,“你別急嘛,聽我把話說完。我是這么想的,十一個軍區,每個軍區放一個團,四五十架的規模,這不多啊。”
“你早幾年就在呼吁了,空軍要往戰略型空軍發展,你們是要飛出去的軍種,家門口這點前線戰場支援,我們能自己做就自己做了,你說是不是?”
他這么一說,王海龍就沉思了起來。
盯著地面戰場上那點事,那是戰術型空軍的眼界。
空軍得飛出去,通過機場、加油機向外延伸出去幾千公里,那才是真正的大空軍。
老美打的樣就在那,摸著過河沒壞處。
海軍更是走出去的軍種了,李遠海深知,海航早晚是要基于航母飛行甲板的,因此,他不會和老陸爭這些。
李干一看三大軍頭又有吵架的苗頭,連忙說道,“兩位首長,不管采購多少架,搞多少個團,都是自己的部隊,后面如何整編改編,那是以后的事。”
這話說得在理,肉爛在鍋里,多點少點都無所謂。
王海龍想了想,說,“那我們就買個三百架吧,阿干,八百架能壓縮成本沒有?”
李干心里有本賬,他迅速心算了一下,忽然對李遠海說,“李司令員,海航也買個兩百架吧,1000架的生產任務,是最劃算的,能把單價壓縮到2000萬以下。”
1000架才200億東大幣,相當的便宜。
李遠海就奇了怪了,笑著問,“讓我不要買的是你,改變主意的也是你,阿干,你到底什么意思啊?”
李干笑著說,“海軍有陸戰隊嘛,搶灘登陸作戰,自己手里有點攻擊機會更順暢一些。之前我沒有考慮到三軍數據鏈的問題,在這個系統建成之前,多軍種協同作戰還是不太容易的。”
李遠海哈哈一笑,“是這么個道理。行啊,我買兩百架,不過我有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