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漸深,芙蓉鎮的街道恢復了短暫的平靜,但空氣中仍彌漫著一股壓抑的情緒。
鎮政府會議室里燈火通明,窗外是沉沉夜幕,屋內卻是熱氣騰騰。
羅澤凱、秦明、張德海、劉思琪等人圍坐在會議桌前,氣氛凝重如鉛。
桌上擺滿了遷移方案、地形圖紙、補償政策文件和村民意見匯總表。
“今天雖然穩住了局面,但我估計明天還會有人鬧。”
秦明皺著眉頭,語氣低沉卻帶著幾分篤定,“有些老人已經被煽動得差不多了,甚至開始準備‘守墳’。”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我聽村里人說,有幾位老人已經把鋪蓋搬到了祖墳邊上,說是‘死也要守住祖宗的地’。”
“還有山神廟那邊。”
張德海補充道,聲音里透著無奈,“幾個村的老人已經派人去守廟了,說是‘誓與山神共存亡’。”
劉思琪苦笑了一聲,搖頭道:“這哪還是拆遷問題?這是信仰和文化的問題。
我們不能用強硬手段,否則會徹底失去民心。”
羅澤凱一直沉默地聽著,目光落在桌面的地圖上,腦海中反復回放著白天那一幕幕場景:
憤怒的村民、哭泣的老人、高舉的標語……
他知道,這不是一場簡單的工程推進戰,而是一場關于信仰、文化和情感的較量。
他緩緩抬起頭,目光堅定,語氣平穩卻不容置疑:
“我們必須在三天內完成三件事——一是贏得村民信任,二是拿出更具體的遷移方案,三是找到關鍵人物做思想工作。”
眾人紛紛點頭。
“還有一點。”
羅澤凱語氣更加堅定,“我們要把這次祖墳遷移和廟宇重建,變成一個‘文化保護+民生工程’的樣板項目。
不是破壞傳統,而是傳承文化。”
這句話像是一顆石子投入湖面,在會議室里激起一圈圈漣漪。
劉思琪眼前一亮:“對!
我們可以搞個‘遷墳不遷情’的宣傳冊子,記錄每個家族的歷史,新墓地也可以設計成紀念公園的形式,既保留了祖先的位置,又提升了整體環境。”
張德海點頭附和:“還可以安排專人走訪各家各戶,收集族譜資料,這樣不僅能讓后代記住祖宗,還能增強他們參與感。”
“這個主意好!”
羅澤凱表示同意
劉思琪補充道:“同時,我們可以把新墓園打造成集祭祀、教育、觀光于一體的生態公墓,帶動鄉村旅游發展,讓村民們看到遷墳之后帶來的實際收益。”
張德海笑道:“對,這樣一來,遷墳不僅是政府的要求,也可能成為他們增收的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