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倫的幕僚,此次大胤和韃子和談的促成者,即將成為朔州知府的黃常,這幾日一直待在趙暮云的軍中。
他親眼看到韃子的兵馬從紫水河谷陸續撤回草原,趙暮云也分批釋放了韃子的家眷。
這一場和談圓滿和順利落實下去。
折蘭王為了家眷,除果斷放棄即將取得的勝利,還付出了豐州的一個草原,二千匹戰馬和二千兩銀子。
而大胤這邊,一千精銳騎兵沒了,五千士兵戰死,以楊建為首的折沖府都尉死了五六個,百夫長和什長這些基層軍官不計其數。
此戰之中,更是暴露了大胤邊軍的戰斗力。
想象中很差,實際上比想象中更差。
比如范南部署的伏擊戰,兩支伏兵雖然提前被發現,但是他們都有八千數量的兵馬,而攔截他們的只有兩千騎兵。
這種數量占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居然不戰而走。
還有號稱河東道最能打的朔州折沖府,竟然有近千人空餉,而且還沒守住靜邊軍一天就撤退。
果毅都尉孫繼宗的一千人,還沒有鐘大虎這樣一個百戶守得久。
大胤軍備荒廢并非一日之寒。
黃常來到趙暮云軍中,也帶著裴倫的暗中交代,深入了解趙暮云為何能僅憑一什人,就可以在韃子后方縱橫數百里,鬧得天翻地覆。
三百烏丸騎兵和一千三百被俘虜的大胤百姓或許是一大助力。
但趙暮云一個什長,居然能整合這么多人受其驅使,聽命于他,先后共計戰勝了七百韃子守軍。
而且付出的傷亡可以忽略不計。
這才是核心問題。
黃常在了解趙暮云麾下這些人的情況之后,得出一個結論:
趙暮云知人善用,懂得整合資源,有勇有謀。
這更加堅定了黃常極力勸阻裴倫一定要大力拉攏趙暮云。
折蘭王的一萬大軍這次南下折損了二三千人而已,仍舊還是河東道的臥榻之虎。
下一次,就沒有這么幸運,能抓到韃子的家眷,脅迫折蘭王退兵了。
這不,朔州那邊又有裴倫的使者來了!
使者見了黃常之后,便告之是裴倫要緊急召見趙暮云。
于是,黃常馬上派人來請趙暮云過去商議此事。
“裴大人要見我?”
趙暮云聽到黃常這么說,一定也不驚訝。
烏丸人和解救出來的大胤人唯他馬首是瞻,而他又對此次韃子退兵起了決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