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一個月時間,襄平大捷傳遍大慶南北,各地官吏、百姓無不歡呼雀躍。
一時間,李徹的名字家喻戶曉。
慶帝以武建國,橫掃諸多起義軍,這才奪下天下。
所以大慶軍人的地位和福利很高,這就導致大慶有尚武之風,百姓聞戰而喜。
打勝仗是最能揚名的,為政一方造福的只是一地百姓,哪怕是政績斐然,名聲也很難傳到其他地方。
戰爭就不一樣了,中國人民一直是一個尚武的民族。
把陣亡戰士鮮血染紅的授帶,授予七八歲幼童以繼承遺志,無論放在哪個奇幻世界觀,都是妥妥的戰狂民族。
而這一個月時間,李徹也沒閑著。
往帝都送出信件之后,李徹又在遼陽城駐扎了幾日,隨后開始帶大軍返程。
期間路過了廣寧城,見了李勒石。
襄平一戰,他不負李徹厚望,盡管不斷有契丹部落襲擊廣寧城,意圖切斷李徹的后路,但都被李勒石擋了回去。
指揮得當,臨危不懼,已經有了一名合格將軍的風范,算是獨當一面的人才了。
李徹記了他大功,擢升將軍之職,可獨立領軍。
廣寧城改名‘北鎮城’,以政委石勇為知縣,李勒石為總兵,率兩千將士駐守。
北鎮城的地理位置也很重要,位于遼陽城和朝陽城中間,在未來一段時間將是奉國很重要的中點站。
李勒石出身罪徒營,是李徹嫡系中的嫡系,把防務交給他李徹還是很放心的。
隨后大軍繼續南下,終于回到了朝陽城。
此時已經是深夏,天氣逐漸變得炎熱起來,城外的莊稼已經逐漸有了長勢。
剛開出來的荒地并不適合直接種糧食,最好是種豆子。因為豆子有養地的功效,來年就是一片沃土肥田。
所以城外的農田中基本都是成片的豆秧,只有少部分的半荒地種了其他作物。
大豆又稱黃豆,古代叫菽,起源于中國,至今已有數千年歷史。
豆子是個好東西,春秋戰國時就是主糧,這東西能榨油,能做成豆腐,還能釀醬油。
殘留下來的豆渣還能做成豆餅,喂豬喂雞皆可。
東北地區屬于北方春大豆區,氣候寒冷,在4月下旬種下豆子,9月中下旬才能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