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受限于當前的智能技術,因此,運-10的駕駛艙配置還是三人駕駛艙,除正副駕駛外,還有機械工程師,比現在的大多數飛機少了一個無線電員。
李干飛了很多天,飛了很多遍。
運-10太重要了,不但要填補國內干線客機的空白,擁有進軍國際市場的實力,還要作為空軍預警機的平臺。
李干看重的是后者。
大型機載相控陣雷達早已經在緊鑼密鼓地研制,就等著運-10出來裝機進行試驗了。
李干是干啥的,他就是王牌試飛員。
什么飛機到了他手里,飛了幾趟,好用不好用,哪里有問題,哪里需要改進,他門兒清。
這一次,他足足飛了7天,每天都飛足五個小時!
整整35個小時的驗收試飛!
最后一天試飛,李干一下飛機,面對面露期待的眾人,笑著說,“飛了七天,沒找到毛病,運-10、渦扇-20定型通過,安排批量生產吧。”
轟!
現場沸騰起來,喜極而泣!
這一天是1981年6月26日。
東大人自己的大飛機運-10和大推力大涵道比航空發動機渦扇-20,同一天完成定型,進入小批量生產階段。
先小批量生產交付用戶使用,然后根據用戶的反饋,進行針對性改進,這是常規操作了。
要飛國際航線,得取得國際適航證,飛國內就簡單了,國內適航很容易取得。
而且,空軍專機部隊也要采購一批,用作要人出行,也要幾架用于預警機的試制。
顯然,部隊這塊必須是優先的。
長飛廠足足慶祝了三天,因為宮老親自來看了,發表了重要講話,一句話“我國第二架爭氣機誕生”,把所有參與了研制工作的人們的榮譽感拔到了最高處。
宮老單獨見了李干。
他語重心長地對李干說,“我看了一份關于國內航空運輸市場的分析報告,有人認為,按照現在的發展速度,我們需要最少500架大客機才能滿足市場需求?!?/p>
“阿干,我希望這個市場以我們自己的飛機為主,適當引進一些歐美的飛機,起到兼顧的作用,也是政治上的需求?!?/p>
李干笑道,“首長,以我國經濟當前的增長速度,十年后,我們至少需要1000架干線客機才能滿足市場需求,二十年后,這個數字會是3000架?!?/p>
宮老一愣,“有這么快嗎?”
他指的是經濟增長。
李干說,“我不是經濟學專家,但我知道推動經濟高速發展的因素是哪些,現在這些因素已經完全具備了?!?/p>
“我老家是粵省,前不久一直待在南港指揮反擊戰延長階段,和當地的官員聊了一些?!?/p>
“他們告訴我,許多港澳商人蜂擁到了南港投資,為此,專門開辟了一條南港直飛香港的航線,每天兩班,而且已經出現了不夠用的情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