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先去誰有理,一步慢步步慢。
由此可見官府朝廷是自上到下從中央到地方全都爛。
有一次州吏已經進京送奏章,郡守擔心他的奏章慢一步抵達京城會處于不利的地位,于是派太史慈快馬加鞭星夜兼程趕赴洛陽。
星夜兼程比只在半天趕路快,
太史小吏成功敢在州吏前面抵達洛陽。
先假意與州吏攀談趁機毀了對方的奏章,然后又以奏章被毀他們倆都要被追究責任為由說服州吏和他一起逃亡。
州吏被說服了,
然后太史慈在出城后又悄悄返回洛陽把郡守的奏章送到了有司。
就……
小吏何苦為難小吏?
之后青州官署緊急又派另一個小吏去洛陽,
但是太史慈已經把東萊郡郡守的奏章送了過去,負責案件的官員非常有責任心的告訴后來者案件已經結束沒必要復核,于是州府只能吃了這個啞巴虧。
在州府官署當官的會甘心吃虧嗎?肯定不可能。
郡守是一郡主官不好絆倒,區區小吏再解決不了那成什么了?
太史慈也知道他已經變成了某些人的眼中釘肉中刺,為了避免被人算計送完奏章后就沒回過東萊。
倒也不算欺騙之前那位小吏,
他的確也一起逃亡了。
荀愔慢條斯理的講著旅途故事,
絲毫不見昨日的急迫,
仿佛身后的三千精兵去北海只是為了游玩,“禍不及家人,
子義遠去遼東,他得罪的人也沒有不要臉面到難為他家中母親的地步,于是就被孔融鉆了空子。”
太史慈被母親叮囑到北海國報恩,他本來沒多想,但是被仙風道骨的先生這么一說忽然感覺他和他母親被套路了。
天下名人那么多,孔北海今天去拜訪一個明天去拜訪一個,過不多長時間就會有一堆像他母親一樣受寵若驚的人覺得那是天上地下絕無僅有的大好人。
可是仔細想想,他離開東萊避難之前已經把家中事情都安排好了,太守大人讓他冒險進京之前便允諾會保證好他家里人的安全,他們家不缺登門拜訪的那點禮物,反而會因為這事兒導致大家伙兒都想起來他這個得罪過州城權貴的不肖子。
孔北海大張旗鼓的登門拜訪只帶來了一個后果,如果他們家對北海受難視若罔聞,被天下人指點的就會變成他們。
太史慈:……
不對不對,是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孔北海肯定不是這么想的。
不過先生也沒有說錯,除了孔北海到他家拜訪之外,他們沒有任何關系。
荀曄沒想那么多,他的問題在另一個角度,“太史家在東萊郡,孔北海這么、嗯、以禮待人,東萊太守沒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