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貧寒的朱元璋,秉持著節儉治國的理念,堅信官員應當憑借高尚的品德“以德服人”,故而對高官厚祿持反對態度。
也正因如此,他所制定的官員俸祿標準極低,堪稱歷朝歷代之最。
以宋代為例,正一品官員的年俸高達12萬石,這一數字相較于大明王朝正一品官員僅有的一千零四十四石俸祿,足足超出十倍有余。
即便與大明之后的清朝相比,差距也極為顯著。
清朝時期,一品官員的年俸包括180兩白銀和900石大米,看似在基礎俸祿上未超越大明,但清朝官員另有數額豐厚的養廉銀,
一品官員的養廉銀往往可達數千乃至上萬兩,這是大明王朝無論如何都難以企及的。
朱元璋“勤儉節約”的治國理念和對官員“以德服人”的要求,從道德層面來看并無過錯。
然而,在實際的政治生態中,過低的俸祿卻帶來了諸多弊端。
官員們因俸祿微薄,難以維持符合其身份地位的體面生活,這在客觀上間接助長了貪污腐敗之風的滋生蔓延,成為困擾大明王朝吏治的一大難題,并且這一難題一直延續到張居正推行改革,實施《考成法》,對政績突出的官員給予增加官俸等激勵措施后,才有所改善。
在朱元璋執政初期,其節儉理念與高壓酷烈的刑法相結合,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
皇帝以身作則厲行節儉,官員們也紛紛效仿;在嚴酷律法的威懾下,洪武朝的官員不敢大肆貪污。
但隨著朱元璋駕崩,局勢急轉直下,大明官員貪污成風的現象迅速蔓延。
可即便在朱元璋高壓政策的嚴格治理下,仍出現了郭桓這樣的巨貪,他一人貪污的數額竟達到朝廷半數稅賦,由此可見,過度壓榨克扣官員工資絕非明智之舉,這一教訓在任何時代都具有警示意義。
就如同后世發生的一起事件,工廠老板因克扣員工八百塊工資,最終導致員工憤怒之下將工廠付之一炬,工廠老板因小失大,追悔莫及。
陳鋒敏銳地察覺到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決定以隱喻的方式向朱元璋進諫。
當他將后世工廠因克扣工資引發悲劇的事件講述給朱元璋后,朱元璋臉色瞬間發生變化,目光犀利地問道:“你意思是?”
陳鋒神情凝重,語氣嚴肅地說道:“后世有人因老板克扣八百塊工資而燒工廠,此時若陛下在意那點俸祿,損失或許更大。
官員俸祿過低,會導致官員產生怠政情緒,行政效率大幅降低;
官員生活困苦,難以獲得幸福感,對朝廷缺乏歸屬感,工作時自然無法全身心投入。
更嚴重的是,為了改善生活,官員們很可能會暗中貪污以補貼家用。
即便有些官員本性正直,不愿主動貪污,但面對行賄又該如何應對呢?”
為了讓朱元璋更直觀地理解,陳鋒進一步舉例說明:
“假設陛下是一個七品縣令,初入仕途時為人正直,剛正不阿,面對一切行賄行為都堅決拒絕。
然而,有一天,家人或親戚突然身患重病,急需一大筆錢進行救治。
但作為七品縣令,年俸僅有九十石,家中人口眾多,根本拿不出足夠的錢財。
就在家中愁眉不展、無計可施之際,有商賈拿著一錠五十兩銀子上門,他并不說是賄賂,只是聲稱借給陛下急用。
在這種情況下,陛下總不能眼睜睜看著家人因病離世,只能說服自己這是借款,等日后有錢一定歸還。
但‘潘多拉魔盒’一旦打開,便難以再合攏。”
“等陛下有錢準備歸還那商人時,商人卻爽朗地笑著拒絕,說都是朋友,不必在意這些錢財,也不提出任何要求便轉身離開。
此后,又過了一段時間,陛下的兒子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女方家中提出高額聘金,陛下依舊拿不出這筆錢。
在這種困境下,那商人又適時出現,再次借五十兩銀子給陛下應急,同樣表示等日后有錢再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