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晚上,在女兒國的宮殿中,女王小秋親自招待李奕。
。
據傳,地三鮮起源于清朝,當時一位宮廷御廚,巧妙地將當地最常見的三種蔬菜相結合,正是茄子、土豆、青椒,創造出這道色香味俱佳的佳肴。
李奕拿著筷子,夾起茄子,放入口中,仿佛能聽見那片黑土地上豐收的歡聲笑語,不禁感慨:“這地三鮮,是家的味道,是歷史的記憶。”
第二道菜,是佳木斯的酸菜豬肉燉粉條。
大瓷碗中,酸菜的酸爽與豬肉的醇厚,相互滲透,粉條吸收了湯汁的精華,變得滑而不膩。
酸菜的歷史悠久,早在遼金時期,東北人民就開始腌制酸菜,以備冬季食用。
這道酸菜豬肉燉粉條,不僅展現了東北人民的智慧與勤勞,更是在寒冷冬日里的一抹溫暖。
李奕輕嘗一口,酸菜的酸、豬肉的香、粉條的滑,三者和諧共生,讓他仿佛穿越時空,回到那個銀裝素裹的年代。
“酸菜豬肉燉粉條,暖身更暖心,是歷史與文化的結晶。”
第三道菜,是蒙古烤肉。
烤架上,羊肉串滋滋作響,金黃的外皮下,包裹著鮮嫩的肉質,撒上特制的香料,香氣四溢。
蒙古烤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游牧民族,他們逐水草而居,以烤肉為主要食物來源。
羊肉經過簡單腌制后,直接放在火上烤制,保留了肉質的原汁原味。
李奕從小秋的手里接過一串,大口咬下,肉汁在口腔中爆開,香、辣、鮮交織在一起,一個字:“爽!”
試想一下,穿越到廣袤無垠的草原,體驗一把蒙古族的豪邁與熱情,聆聽悠揚的馬頭琴聲,感受自由自在的生活態度。
“蒙古烤肉,是草原的味道,自由的味道,也是古老游牧文化的傳承。”
第四道菜,是北京水煮魚。
紅彤彤的辣椒油,覆蓋在魚片之上,魚肉白嫩細膩,搭配豆芽、青菜等時蔬,色香味俱全。
相傳,這道菜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四川地區,后隨著人口遷徙,傳入北京,并經過改良,融入了京城的飲食特色。
李奕夾起一片魚,輕輕一涮,魚肉即刻散開,麻辣鮮香直沖味蕾。
“水煮魚,熱烈而直接,既承載著四川的麻辣之魂,更融入了北京的包容與創新。”
第五道菜,是重慶老火鍋。
銅鍋中,牛油翻滾,紅湯沸騰,各式涮菜,錯落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