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潛越來越失望,最終辭官隱退,開始廣收門徒。
他活得越久,他清楚,不是他的思想不夠好,而是他的思想對帝王來說不夠好。
所謂儒學、法家,不過是帝王用來控制庶民的工具罷了。
農學這把工具,顯然不夠順手。
陶潛回過神來,渾濁的雙眼變得更加黯淡了。
他看向身前的青年,緩聲道:“去吧,叫你們的師兄弟過來。”
桓浩然稽首行禮,轉身向院外走去。
不久,桃源派的師兄弟們陸陸續續地來到了庭院中。
他們或年輕或年長,皮膚清一色的黝黑,且都帶著一種獨特的氣質。
那是學者和農民融合在一起的風范,與此世的其他文人完全格格不入。
(請)
n
桃源派和陶潛
若是李徹在此,必然能察覺到,這些人很像是前世建國初期,那些基層下鄉的村官。
陶潛站在他們面前,他的身影顯得更加佝僂。
他看了眾多徒弟一眼,眼中滿是慈愛。
他的思想無人接受,一生留下最寶貴的財富,便是那幾本農學著作,和這些志同道合的徒兒了。
“見過老師。”眾人齊聲問候。
"羲正來信了。"陶潛的聲音溫和而有力,“他在關外奉王麾下出仕,過得還不錯。”
眾徒弟面露欣喜之色。
王羲正入門很晚,又純真善良,不管是親傳弟子還是記名弟子,都頗喜愛他。
得知他被父親牽連,被流放關外,大家紛紛乞求陶潛,希望他能提王羲正向陛下求情。
陶潛也同意了,慶帝也很給面子。
但王羲正太純孝了,非要隨父去那關外苦寒之地。
眾人雖然擔心不舍,但也不好阻攔。
如今聽到王羲正過得不錯,自然是欣喜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