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各有所長,各有所短,用最合適的醫術去治病,是景燕歸這一次做交換生的最終目的。
她知道醫學博大精深,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醫學院的學生想要達到某種高度,都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才能將這門學科吃透,然后就是臨床實踐的問題。
她做交換生只有一年的時間,想要對西醫有個全方位全系統的了解和學習,其實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她只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學更多的知識。
雖然中西醫是兩門完全不同的學科,但是又都是在人體的結構上而成立的學科,基礎知識卻又是差不多的,大家都講臟腑,只是中醫會再多一個經絡以及全局觀。
景燕歸雖然覺得未來的一年學習任務會很重,但是并沒有太大的壓力。
事實證明,她的感覺是對的。
在當交換生的這一年,她學到了很多的知識,憑著過目不忘的記憶力將學校里本科生該學的知識全部都學了,只是西醫是有具體的科室之分,她學的專業是西醫最擅長的外科。
作為一個合格的外科醫生,是需要動刀的,她的運氣很不錯,因為機緣巧合,在她做交換生的下半年,進了當地學校合作醫院的外科做了一名實習醫生。
這半年她一邊如同海綿一般瘋狂地吸收理論知識,一邊跟著主刀地教授學習臨床的知識,在需要動刀切除病灶的這件事情上,西醫遠勝于中醫。
而在術后的恢復和調理上,中醫又遠勝西醫。
景燕歸跟著的那位教授是一位非常開明的醫學工作者,他最初對中醫是有些排斥的,在景燕歸術后幫著幾個病人調理恢復身體后,他發現經過她手調理的病人,比其他的病人恢復的要快得多。
且這些病人對于術后的反應的排斥也要小得多,變相地提高了手術的成功率,那位教授就漸漸接受了中醫。
他在手術之后總會和景燕歸交流,兩人從中醫說到西醫,從手術說到后續恢復和復健,互相取長補短,雖然中醫的很多東西從西醫的思維來看,實在是無法理解,但是這也不阻礙他們的溝通和交流。
景燕歸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情,雖然壓力不小,卻過得十分充實和開心。
這一年里,她交了不少的朋友,他們絕大多數都是醫學院里的學生,也有一些病人。
這一年里,方弦之到她所在的學校看過她幾回,兩人都忙,每次雖然都擠出時間給對方,但是相處的時間還是很短。
對這件事情,景燕歸有些遺憾,卻又覺得他們隔三差五的見一回還是相當不錯的。
景燕歸做交換生的時間到了之后,帶她的那位教授想讓她留下來,她笑著婉拒了:“我出國當交換生,只是想更多地了解西醫。”
“我主攻的方向還是中醫,我學成后,更應該回到我的國家,為我國的醫療事業盡自己的一份力。”
這話說得有些官方,那位教授咧了咧嘴,雖然覺得有些遺憾,卻也尊重她的意愿,只告訴她:“你如果想回來的話,隨時都可以!”
景燕歸是他帶過的最有天份的學生,不管學什么都非常的快,且她還有著屬于自己的一整套思維方式,且在分析病癥時候,十分厲害,比起他這個有多年臨床經驗的人都不差。
因為景燕歸是年后過來的,和他們這邊上學的時間有一定的差異,他們這邊春季班的結束時間是到第二年的五月份,所以她當交換生的準確時間其實是一年零三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