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情欲、意念、行為和心靈,這四者也是相互關聯的。
它們都源于空無,又回歸于空無,體現了空與色的相互轉化。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p>
大意是,舍利子啊,一切法則的本質,都是空無的。
這體現了佛教的核心理念,即:萬物皆由因緣所生,無自性可執。
因此,空間之中并無形相、情欲、意念、行為和心靈等實體存在。
進一步而言,沒有眼、耳、鼻、舌、身、意等感官與心靈,也就沒有色、聲、香、味、觸、法等感知對象。
更進一步,甚至沒有心靈所能感受的界限,沒有不能了解的,也沒有不能了解的盡頭。
最終,直至老死,亦無老死之盡頭。
沒有苦難的積聚與消散,沒有智慧的獲得與執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p>
大意是,正因無所得,菩提薩埵(即菩薩)依仗般若波羅蜜多,故而心中無有掛礙。因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終得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意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諸佛,皆依仗般若波羅蜜多,而得無上正等正覺(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p>
由此可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難,其效驗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因此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其咒說: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大家快去彼岸,修成正果。
【心經】全文雖短,卻蘊含著深奧的佛理與智慧,指引眾生超越苦難,追求內心的清凈與自在。
………………
李奕是個吃貨,忍不住將美食與【心經】聯系起來,加深理解。
想象一下,首先來一道精致的開胃小菜,名為“觀自在菩薩的恩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