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不是味覺而是痛感,在古人看來,這是一種刺激感。
或許用‘辛’字來表達更準確,此酒未達到辣的程度,更像是一種輕微的蜇感。
而當他把酒液咽下后,整個嗓子眼都變得熱,身體也是暖乎乎的。
“嘶”慶帝忍不住嘶了一聲,“此酒甚辛,酒氣濃烈,遠勝其他水酒?!?/p>
砸巴了幾下,只覺酒氣綿長,味道濃烈。
但,并不好喝。
沒錯白酒就是不好喝,不管是蒸餾還是發酵,不管是濃香還是醬香,它就是不好喝。
白酒不能走出國門,在世界范圍推廣,不是什么度數高的原因,就是因為它不好喝。
但是,這就能說明中國的酒不行了嗎?
當然不能!白酒代表不了中國酒文化,白酒是元朝時才出現的,在新中國興起的。
翻翻古詩詞,杜甫的‘潦倒新停濁酒杯’,范仲淹的‘濁酒一杯家萬里’,蘇軾的‘半瓶濁酒待君溫’等等。
這里的濁酒,其實才是真正的中酒經典,黃酒!
上等工藝釀成的黃酒回味綿長,微酣又不醉人,受士大夫階層喜愛。
不說黃酒、米酒,就連‘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葡萄酒都比白酒有代表性。
至于李徹明知白酒不好喝,為什么還要費勁蒸餾白酒,再送給皇帝?
因為白酒度數高,還烈!
普通人不喜歡,但游牧民族、下層體力勞動者和練武之人卻能喝的慣。
而且他要借此,解鎖一個比白酒重要百倍的東西。
那就是,酒精!
“可惜了,許是老六第一次釀酒,味道上還未把握好吧?!睉c帝搖頭暗嘆。
黃瑾向前一步,按照李徹事先告訴他的說辭,復述道:“陛下,六殿下的意思是,此酒味道雖然不好,但勝在濃烈。平常人或許不喜歡,但朝中那些宿將、武臣、勛貴們應該會喜歡。”
慶帝聞言,頓時眼睛一亮。
最近幾年,大慶戰事逐漸減少。
慶帝雖然大度,但為了國家安定,也不得不從當年跟隨自己打天下的老兄弟們手里,奪取部分兵權。
加上重開科舉,重用治國文臣,導致武將那邊偶有微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