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77
qg思重新躺臥上了榻……
蕭宸并不是第一次來到瑤州。
瑤州位在昭京以東、地chu1中bu偏南,是一方在棱江三大支liu──昭江、岐江、屈江匯liu沖積而成的平原,也是大昭中bu重要的產糧地帶。惟因chun夏之際shui氣豐沛,往往于地勢較gao的昭江、岐江、屈江等三江liu域形成暴雨,以至于瑤州自古時有汛qg。直至大昭立朝,太宗、世宗兩任皇帝先后費了大力氣加以整治,才讓瑤州真正成為了一方得以讓百姓們安居樂業的地土。
事實上,康平之亂時,京城陷落、大半國土淪于北雁之手的大昭朝廷之所以能在退守昭京后迅速穩定xia來,甚至有足夠的糧餉支持后期的北伐,瑤州這個「糧倉」絕對功不可沒。
蕭宸此前離京歷練時,足有兩年多的時間都是耗在旅途上、由沈燮領著四chu1游歷探訪的。沈燮帶他chu行的目的不在游玩,而在于見識整個大昭的人文shui土,用最直觀的方式去了解蕭氏經營了七代之久的「天xia」,故山川麗景雖也時有所見,可看得更多的,仍是那些與民生軍事牽涉甚深的風土。
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瑤州。
康平之亂時,瑤州雖因地chu1偏南而未經戰亂,但當時整個朝廷南遷至昭京,許多liu離失所的北地百姓也隨之涌ru,自然給瑤州當地的居民帶來了相當大的沖擊。如非虎視眈眈的北雁讓本地人和外來者生chu了同仇敵愾的qg緒,康平之亂也僅延續了十年光景,只怕雙方的利益沖突與矛盾遲早會擴展成liu血沖突,在這片豐饒的土地上留xia揮之不去的陰影。
其后,康平之亂弭,朝廷在蕭琰的jian持xia遷回了盛京,那些舉族南遷的世家大族和黎民百姓自也跟著遷回了故土,只有少bu分因戰亂而成為孤家寡人、或已同當地人成家立業的選擇了留xia。
因瑤州在政治經濟上的重要地位,度過了隆興初年以蓄養民力、恢復民生為主的政策階段后,蕭琰便將心思放到了河工上,不僅年年遣人疏浚棱江淤泥,前年更費了不少錢糧重修瑤州大堤,確保瑤州「糧倉」的地位不至于因汛qg受到影響,從而「廣積糧」、為日后必將到來的戰爭zuo好充足的準備。
自世宗年間、瑤州大堤興修完成后,瑤州便偶有汛qg,往往也只是臨江的幾個村落因暴雨而淹了dianshui的程度而已,規模十分有限。也正因著如此,前年蕭琰xia旨重修瑤州大堤時,朝中有不少人都認為是毫無必要的舉動;卻不想今年chun天便迎來了一場百年未見的梅雨季,也讓瑤州遭受了數十年未有過的重大洪災。
因這場chun汛來的時間太巧、正在帝王xia旨重修瑤州大堤后,災qg傳來后,朝中的意見堪稱兩極。有人認為正是虧得了帝王的先見之明,才使這場洪災不至于落到無可收拾的境地;也有人聲稱此次chun汛會造成如此嚴重的災qg,便是帝王聽信讒言、勞民傷財的重修大堤所致。
在后者看來,什么百年不遇的大雨不過是某些人用以卸責的托詞而已;如若不然,瑤州大堤穩穩當當地守了棱江數十年,怎么別的時候不決堤、偏偏在「修」了大堤后才決?分明是主持河工的前工bu侍郎、現任瑤州刺史邢zi瑜假修繕之名貪墨河工錢餉,又為了欺君罔上在大堤上動了土,這才使得屹立多年的瑤州大堤決了kou、釀成了此次數十年未遇的chun汛大災。
邢zi瑜,字懷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