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廣孝歪了腦袋,露出一副不解的神情。
“未來?不知道皇上想聽的是哪種未來?是大明的未來,還是皇上的未來,亦或者是天下的未來?”
朱元璋捋了捋胡須,開口說道。
“那咱要是想都問問呢?你給咱都講講吧!”
姚廣孝沒有推辭,拿出了龜甲銅錢,在地上好一陣推演,都給朱元璋算得有些不耐煩了,他回憶起從前劉伯溫算卦的場面,覺得好像并沒有這般復雜,怎么到了姚廣孝這,便如此繁瑣了?最后朱元璋只能自我安慰著。
“看來多半是每個人的方式不同,也可能是這姚廣孝的本事不如劉伯溫。在咱面前濫竽充數,故弄玄虛罷了。”
最后,姚廣孝收起了龜甲銅錢,又掐指算了算,才收起了動作。
“怎么樣?算出來了?那咱倒想聽聽,大師對于這未來怎么看?”
姚廣孝收起架勢,露出一副諂媚的笑容。
“啟稟皇上,這大明的未來必定是蒸蒸日上,有皇上,有太子,還有諸多藩王,百姓的日子必定逐漸好過起來,大明國力必定日漸強盛,以貧僧來看,大明功業,可以千秋萬代!”
朱元璋皺起了眉頭,“千秋萬代?這古往今來,王朝能過五百年便已經算是鳳毛麟角,大師居然說咱大明能夠千秋萬代?朕雖然是愿意聽一些漂亮話,但是大師這么說怕是有些夸張了吧,朕可沒自大到以為大明會存在千秋萬代。”
姚廣孝搖了搖頭。
“皇上有所不知,大明的建立正是順應天道,承接民心。古往今來的王朝,往往只要抓住了民心,便能一脈相承。而我們大明正是如此,所以貧僧才說,大明會是千秋萬代,只要按照現在的發展,這必定不是一句空話。”
姚廣孝此番話也算打了個擦邊球,朱元璋也沒有計較太多。
“那咱的未來呢?咱皇室的未來呢?”
“皇上乃天命所歸,氣運加身之人,必定福澤綿長,以貧僧所看,皇上必定高壽,待皇上百年之后,必定有繼位之君,繼續光大皇上的事業。至于這天下嘛,應該算是四海歸心,戰爭雖然還會有,但是都是開疆拓土,創立基業的戰爭,而且會無往不利。”
姚廣孝這頓吹捧倒是讓朱元璋很受用,不過也讓朱元璋對他的評價降低了一個檔次。因為自古以來的大賢能,不會只挑好聽的說。比如魏征,諸葛亮甚至是劉伯溫,人家也會指出問題,分析利害,絕對不會為了迎合帝王,而去說太多漂亮的空話。由此來看,這姚廣孝頂多算是個見風使舵的小人罷了,不堪重用。不過朱元璋依舊提問,他想將姚廣孝的神秘都揭開。
“那依照大師所看,咱的后繼之人應該是誰?他以后又會如何管理這個國家?”
“皇上的后繼之人必然是太子殿下,依貧僧所見,太子殿下的賢德,甚至不亞于古代賢王。皇上作為開國之君,必然以鋼鐵手腕治理國家,奠定基礎,但是太子殿下作為后繼之君,自然就應該是以仁孝治天下。這也正是現在老百姓需要的,只要與民休養生息,天下必將繁榮。而且還有如同晉王燕王這般手足輔佐,大明的未來確實是令人期待啊!”
姚廣孝這一番話,讓朱元璋又有些高看又有些不屑。高看的是他能看出未來治國的方向,不屑的是他直到這時,也不忘了為朱棣說好話。只能說這個人的城府還是不夠。畢竟真正有城府的人,不會輕易表露出自己內心的想法,更不會明目張膽地為主子說好話。但是朱元璋的直覺一向很準,他的直覺告訴他,這姚廣孝好像并沒有眼前所見這么簡單,要不然以朱標的性格,怎么會如此大費周章地拉攏他。
“早就聽說大師佛法深厚,而朕之前與佛家也有不解的淵源。所以朕想聽大師聊聊佛法。”
一提起佛法,姚廣孝直接打開了話匣子,直接從佛祖、殺戮、輪回開始講起,然后講到了積德行善、來世因果。很明顯,朱元璋并不是個虔誠的佛教徒,他當初上皇覺寺也是為了混口飯吃迫不得已,這姚廣孝聊的這些壓根就讓他提不起半點興趣,甚至無聊地打起了哈欠。但是這姚廣孝卻好像打開了話匣子,一說起佛法就說個沒完。
然后,朱元璋實在是忍不住了,出聲打斷了他。
“大師!大師!咱聽得挺好的,但是吧,咱還想聊些其他的。你這佛法造詣確實不錯,以后還是多給燕王講一講吧,也希望他能跟你學個好。”
姚廣孝嘿嘿一下,也不客氣地說道。
“不瞞皇上,貧僧對于佛法癡迷得很,所以就潛心研究,這跟皇上所分享的,都是貧僧這么多年念經禮佛的心得。至于燕王殿下,貧僧也時常以佛法感化他,希望他能在行軍打仗的時候,以及對待百姓的時候,都時常想起佛法的勸導,一心向善,少添殺戮。”
姚廣孝這一頓扯,讓朱元璋直接沒了興趣。這家伙明顯就是瞎掰么,就這樣的角色還能讓你朱棣和朱標兄弟倆都當成個寶?這小子混了這么多年,連個方丈都沒混上就很說明問題了。這行軍打仗就是你死我活,數萬名將士的性命都捏在指揮官的手里,你這時候要是讓他對敵人仁慈,那死的多的可就是自己的士兵了,只能說這姚廣孝,說得真是驢唇不對馬嘴。朱元璋一時間也不知道說些什么了,但是為了不讓這家伙瞎說,便脫口而出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