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程侯本人覺得非常合適。
他對內政不能說一竅不通,但是也擅長不到哪兒去,要不是因為出身寒門沒有靠譜的謀士文臣肯投奔他也不會硬著頭皮親自處理政務,現在好不容易有送上門的靠譜文士不用白不用。
信不過他自己還能信不過潁川荀氏?
這可不是他請過來的,這是苑陵侯那小祖宗帶過來的,絕對不存在面上恭恭敬敬轉身就把他賣了的可能。
“昨天殺的人有點多,那些家伙的家產應該不少,有勞兩位先生費心清點。”孫堅煞有其事的拱拱手,然后轉身走的干脆,“孟德兄,咱們走。”
他想著帶兵征戰不安全才把家眷留在老家,昨兒和孟德兄聊了那么久,又覺得將家眷接到身邊也不錯。
老家那邊有部曲護衛,但是部曲再多也扛不住大軍壓境,要是南邊也開始有人擁兵自重,他們的家眷留在老家就是活靶子。
孟德兄家的兒郎已經能隨父征戰,他們家臭小子也有十五六歲,是時候帶到身邊好好教導了。
曹操本來以為屋里那兩位是孫堅的親信,但是聽剛才那意思又好像不太對。
讓苑陵侯帶來的謀臣主持陽城內政,中間是不是少了點兒流程?不應該是身為刺史的文臺賢弟先將人征辟到官署然后再委以重任嗎?現在這么不分彼此將來怎么辦?
“觀那兩位的言談都非庸才,文臺賢弟可曾將人征辟到麾下?”曹操委婉的提醒道。
既然沒準備棄袁術轉投荀氏,平時行事就得注意點兒。
苑陵侯年紀小考慮的不周全,他們這個歲數干什么都可能被人過度曲解,事情傳到南陽袁術那兒不好解釋。
孫堅嘖了一聲,“那是苑陵侯手底下的人才,我倒是想征辟,人家也得愿意來啊。”
袁公路又不是不知道治理地方有多難,他又不像那家伙一樣打出汝南袁氏的旗號就能有源源不斷的士人主動投奔,難得現在有苑陵侯在可以順手用人家的人才,他還發愁過些天苑陵侯走了要怎么辦,袁公路有意見就讓他有意見去。
苑陵侯回潁川是為了接家鄉士人,不是為了摻和他們袁氏兄弟的混戰。
現在是因為周昂忽然兵臨城下才耽擱了正事兒,沒有立刻就走是怕再出亂子要等并州的援兵,等援兵到了他們就都走了。
荀氏沒回來的時候他沒法讓豫州士人為他效力,如今荀氏要把靠譜的能用的能扛事兒的士人都帶走,剩下這些歪瓜裂棗真的能治理好豫州嗎?
事實已經證明他自己的眼光靠不住,經驗也告訴他世家大族挑人很有一手,最好的法子就是直接從荀氏手中搶人。
先不說搶了之后能不能讓那些人為他效命,就算那些人愿意,這些天苑陵侯幫了他那么大的忙他總不能忘恩負義翻臉不認人。
不行,他孫文臺干不出那么不要臉的事情。
曹操若有所思的點點頭,“既然苑陵侯過些天還要離開,那就沒事了。”
也是,荀氏全族都在并州,總不能貿然讓小輩在潁川老家發展。
不是誰家都能培養出苑陵侯這樣小小年紀便功成名就贊譽滿身的小輩,到時候萬一出點事情連救都來不及救,荀氏不會冒這么大的險。
孫堅遺憾的不要不要的,要是能把人留下來就好了。
留下一個苑陵侯等于留下他身邊所有擅長文治的士人,到時候恢復農耕吸引商賈干什么都行,不出半年就能讓他自給自足。
只要沒有天災,豫州這么好的地方就是養三十萬大軍都沒問題,何況他手底下只有三萬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