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大漢天子劉協為潁陰侯,食邑一萬戶,奏事不稱臣,
受詔不拜,在封地內行漢正朔并建漢宗廟以奉漢祀。
不過這些特權僅限于劉協本人,
雖然在此之前爵位都是世襲罔替,
但是世襲罔替容易尾大不掉,所以大夏從最開始就會改成降等襲爵。
罔替是不更替不廢除,世襲罔替就是無限往下傳,而且承襲者直接繼承原有的爵位,可想而知會給朝廷帶來多大的壓力。
其實史上的爵位繼承也是從魏晉開始逐漸變成降等襲爵,
到宋朝的時候世襲罔替已經幾乎見不著,
但是明朝老朱家拉歷史車輪倒退恢復世襲罔替,
結果是什么樣兒就不多說了。
雖然人類唯一能從歷史中吸取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都不會從歷史中吸取教訓,但是也不能一點教訓都不吸取。
趁他現在還知道哪兒是坑趕緊把能填的都填上,
回頭等出問題了再解決就不像現在這么好解決了。
和官制變動相比,前朝天子的安置根本不算事兒。
擺在面前可供選擇的是兩套同樣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一個是三公九卿制,一個是三省六部制。
鑒于三省六部制從隋文帝時的雛形到唐朝進一步完善一直沿用到清末整體框架都沒怎么改動過,荀曄本人更傾向于直接根據三省六部的框架來重新擬定官制。
身為穿越者,就要挑經過歷史檢驗過的好東西用。
三省六部的組織框架清晰明了,他身邊的謀臣一個比一個聰明,都不用他過多解釋,只需要把框架列出來人家就能理解什么是什么。
荀曄最開始以為關于官制要討論好多天,但是他還是低估了身邊人的能力。
作為一個年輕且沒有經驗的天子,他需要做的只有提出想法,剩下的都可以由身邊的聰明人來完善。哪怕他的想法有點超出時代,只要能提出來,身邊的聰明人都能根據他們如今的情況提出針對性的解決辦法。
天吶,他這待遇比阿斗還高?。?/p>
荀曄說不清當時是什么感受,反正反應過來后只想指天大喊: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
只要中央官制確定下來搭起主框架,接下來就是根據空缺往里塞人。
他剛登基手上能用的都是之前的老班底,這時候非常需要新鮮血液注入。
既然放話說唯才是舉,那就不能歧視世家出身的士子,有合適的人才該用還是得用。
世家大族費勁兒吧啦的給他把人才培養好了,現成的勞力不用白不用,當然,前提是學會制衡朝中各方勢力不讓他們只手遮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