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急著遷都,為兄來尋幼弟合情合理。”荀攸說道,“明光,明日早朝你可愿隨叔祖進宮?”
“隨叔祖進宮?”荀曄不太明白,“可是宮中有變故?”
“并無。”荀攸抬眸,眼里是少見的鄭重,“宮中沒有變故,讓你隨叔祖進宮是為了將來。”
京城風起云涌,京城之外也不曾消停。關東聯軍陸續出兵,雖說勝少敗多,但也牽制住了董卓手下大部分兵力。
前幾日董卓令大鴻臚韓融、少府陰修、執金吾胡母班、將作大匠吳修和越騎校尉王瑰攜詔書去河內、酸棗、魯陽勸降,結果袁紹下令殺死胡母班、吳修、王瑰,袁術也將陰修捉拿處死,只有韓融因名望德行幸免于難。
兩軍交戰不斬來使,袁氏兄弟獨斷專行不講道理,盟軍內部必然不會太平。
冀州牧韓馥坐鎮鄴城為河內的袁紹、王匡提供糧草,只是袁紹野心勃勃,且之前已經和他有過沖突,二者真要相爭他冀州牧的位置坐不穩。
韓文節為人厚道,族人鄉親都已在鄴城安頓好,沒有意外的話他們會一直在那里避難。
即便冀州易主,有幾位叔父上下打點,族人鄉親的安危也可以保證,但是袁本初的為人……總歸不太穩當。
關東聯盟的諸侯都有私心,董卓死后聯盟各路兵馬極有可能陷入內亂,到時哪兒都躲不開戰亂。
董卓禍國殃民罪不可赦,他死后被他提拔上來的官員極有可能被黜落,不過奉詔除賊救天子于水火之中是天大的功勞,謀劃誅殺董卓可以功過相抵。
荀氏在兩次黨錮之禍中損失慘重,家中已多年無人官至一方主官,叔祖被董卓提拔為司空完全是意外。
族中長輩位極人臣是好事,奈何提拔他的是狼子野心臭名昭著的竊國賊。
問題就出在這里。
忠義難兩全,董卓再怎么作惡多端也是提拔了叔祖的人,若留在朝堂難保會有人以此攻訐,所以叔祖功成之后只能退隱。
即便不退隱,叔祖那么大年紀也不能再折騰。
穩妥起見,他們必須趁除掉董卓的機會給家族多謀幾條出路。
荀曄聽的認真,等荀攸說完才問道,“兄長的意思是,以誅滅董卓之功出任一方主官?”
荀攸點頭,“冀州能保持安穩再好不過,如果將來冀州生亂,至少讓族人還有別的地方可去。”
叔祖年邁無法遠行,之后會在洛陽周邊尋一靈山隱居,只要朝廷還在,籌謀除董的功勞足以保他老人家平安。
中原越來越亂,冀州遠離中原又沒有脫離中原,不知將來會如何發展,倒是蜀地山高路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以這邊事情結束他會去蜀地看看。
如此一來,就只剩下年紀尚小的從弟未有著落。
別說一直跟著呂布,籌謀誅殺董卓時以呂奉先為主那是依仗呂奉先的武力,那人勇武卻無甚智謀,總不能一直跟在他身邊當一小小主簿。
還有先前的安排,呂布進宮誅殺董卓,高順將董卓親信誘至相國府聚而殺之,張遼聯絡各營并州兵穩住局面,明光呢?為何要去看管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校尉?
平時謀劃出力再多天子都看不到,所有人都在關注宮中,天子只會憑他看到的情況來論功行賞。
從弟年歲尚小,又不像他是應召進京,不在天子面前露臉等事情結束上奏表功會吃大虧。
荀曄糾結了一會兒,到底還是說道,“兄長,賈詡此人不可小覷。明日我隨叔祖進宮,勞煩兄長去賈詡府上將人看住,寸步不離的那種,千萬不要讓他有機會和外人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