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張將軍心里嘀咕個不停,面上還是一如既往的正經,走進營帳見到這次的目標后露出燦爛的笑容,雖然是第一次見面但是不耽誤他們不是親兄弟勝似親兄弟。
“久聞張將軍赤膽忠心有勇有謀,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張遼上去握住張郃的手,直接套公式進行寒暄。
這是明光教他的好法子,想不起來怎么夸就提前背幾個萬能句子,武將身上無外乎“有勇有謀”“文武雙全”“赤膽忠心”“武藝高強”“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幾個形容,隨便背幾句就能夸便天下人。
他試過了,法子非常好用。
自從學會了怎么夸人,他在軍中的人緣已經是一騎絕塵的好。
也被無數個和高伏義一樣靦腆的家伙避之不及。
希望這位張儁乂不要和高伏義一樣靦腆,不然他接下來不好發揮。
小張將軍熱情的將初次見面的目標任務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夸了一遍,武藝高強驍勇善戰是武將的基本功,智勇兼備有膽有識是進階技能,再往上還有再往上的夸法,不過那些就僅限于夸他們自家人了。
張郃雖然不像高順那般不喜人際交往,但也遠沒到張遼這般自來熟的程度,幾次試圖把手抽回來都以失敗告終之后,只能尷尬的維持著禮貌的微笑任人搓扁揉圓。
不然能怎樣?他還能直接冷臉將人趕出去不成?
真要那么做的話不光他自己的前途受影響,他們這些原本歸屬袁紹的將士都得玩兒完。
成王敗寇,誰讓他們是打了敗仗的那一方。
不過話說回來,率兵攻打鄴城的是公孫瓚的人,怎么過來找他談話的是并州的將領?兩邊那么快就親如一家了?
張郃不清楚對面是什么情況,只能謹慎的走一步看一步。
不管幽州和并州是什么情況,他們這些原冀州牧袁紹的手下都是敗軍之將。敗軍之將沒那么多選擇,只能夾著尾巴做人。
他都是敗軍之將了,用得著這么熱情嗎?
對于張遼來說,非常有必要。
各州有各州的人才,袁紹手底下的將領、或者說、冀州本地的將領不比別處差,袁術敗那么快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沒能讓這些冀州籍的將領歸心。
就拿眼前這位寧國中郎將張郃來說,他早年應募討伐黃巾賊,韓馥當州牧時他在軍中為軍司馬,袁紹擠走韓馥成為州牧時他在軍中當校尉,之后袁紹為了穩固地位給軍中將領升官加爵,于是他又成了寧國中郎將。
不管官職怎么變化他都是冀州的將領,和州牧是誰關系不大。
而這樣的將領在冀州有很多,真正追隨袁紹本人的卻沒幾個。
名聲可以當飯吃也不能當飯吃,袁紹最初去渤海的時候只有名聲沒有兵力,后來興義軍討伐董卓才有機會染指冀州軍權。
如果盟軍表現的好也就算了,可能冀州的將士還會真心追隨。畢竟朝廷已經成了擺設,武將都得找個靠譜的糧餉來源才能正兒八經的當武將。
但是討董聯盟是什么情況有眼睛的人都能看出來,各路諸侯面和心不和,身為盟主的袁紹還嫉賢妒能沒有容人之量,好幾次明明有機會打勝仗,就因為拿戰功的不是他都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