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兇殘jpg
……
冀州,渤海郡。
公孫瓚勢如破竹無往不利,打的新任冀州牧袁紹只剩下魏郡一地茍延殘喘。
袁本初流年不利,手下謀士拉幫結派互相攻訐,將領又接二連三的棄他而去,冀州本地世族見狀態度也開始曖昧不明,天時地利人和一樣都占不上。
公孫伯圭原以為冀州是塊硬骨頭,沒想到袁本初直接把渤海拱手讓給了他。渤海郡物產豐饒,糧餉已經貼心的送到手里,不借機大肆出兵都對不起袁本初的煞費苦心。
什么求和?獻地那叫服軟不叫求和。
再說了,袁本初明白準確的提出“求和”“停戰”的要求了嗎?沒有!
既然沒有,那就是繼續打的意思。
渤海郡和平原郡交界處的磐河大營,公孫瓚嫌棄的將手里的絹帛扔到桌上,“袁公路要找我結盟?他現在連南陽都未必保得住談什么結盟?”
姓袁的果然沒有好東西,拿他當冤大頭啊?
公孫瓚示好
荀悅在潁川隱居多年,
卻也不是從未來過洛陽。
他也有過年輕無畏的時候,少年時意氣風發有著無盡的志氣,可惜時運不濟,
剛離家歷練沒幾年就趕上了黨錮之禍。
桓靈二帝之前雖然也有宦官外戚把持朝政,但好歹還有忠臣賢良主持大局,世家豪族心向朝廷,
局勢也沒到不可收拾的境地。
但是兩次黨錮之禍后清正的官員不是被害就是被禁錮終身,
宦官接連兩次占得上風更加肆無忌憚殘害百姓,
甚至因此釀成黃巾之亂。
朝廷第一次詔告天下大肆逮捕黨人時他還沒比傻兒子大幾歲,
當時被捕的多是天下名士,
他本人沒怎么被牽連。但是第二次禍患來的更猛更烈,
凡黨人門生、故吏、父子、兄弟中任官的一律罷免并禁錮終身牽連五族,荀氏元氣大傷便是在那次的禍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