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愔點頭,“離開京城,去外面找個能讓你我不再膽戰心驚的幫手。”
他承認他一直覺得左慈在裝神弄鬼,但是現在他非常需要用神神鬼鬼的來自欺欺人。
畢竟歲數已經上來了,沒法和年輕人比心態。
……
時間一天天過去,在荀曄臨淄下邳兩頭跑終于將兩個州都安頓完畢之后,青州的百姓也都意識到了干旱的來臨。
天氣已經開始轉涼,但雨水和夏天時一樣稀少,甚至連“一場秋雨一場寒”的“秋雨”都不見蹤影兒。
怕什么來什么,這次不光青州災情嚴重,徐州北部、冀州東部的大部分郡縣也不見雨水,萬幸豫州和關中一帶旱情不顯,不然整個北方都旱起來估計最先亂的就是京城。
稻麥對水的需求大,沒有足夠的水分會空殼甚至絕收,五谷中能耐得住旱的是黍和稷,雖然也都扛不住大旱,但是干旱地區種黍稷好歹不會像種稻麥那樣絕收。
在荀小將軍的親自主持下,夏收后尚未來得及耕種的地方都種上了黍稷,然后就是緊張的修復水渠引水灌溉。
今年旱不代表明年也旱,河流不會一直干,趁現在沒水趕緊施工,也算是為以后減少工作量。
為了能盡快規劃好水渠的路線,荀小將軍甚至把他們家阿飄爹當成傳話筒,硬生生讓不該出現其他幾位阿飄給他把大漢青州到后世青州的地形演變圖偷渡了過來。
系統爹沒吭聲就說明可以這么干,反正祂老人家沒吭聲,大不了就是“統爹不問他不說,統爹發問他驚訝”糊弄過去。
怎么會?對不起。馬上改。下次一定不會了。
應付文學,全天下都值得擁有。
好在老天并沒有徹底拋棄他這個親兒子,修建水庫來調節水旱的計劃完全可行。
戰國時期李冰都能修建都江堰,他們現在又往前發展了四百多年,就算沒法修建都江堰那種惠及千秋的大型水利工程,至少也能讓青州少點水患旱災。
阿飄爹把兩漢時期各地出現的大型水利工程列了個單子,水庫都是一個思路,利用原有的山澗溪流匯聚蓄水來形成占地多達幾十頃甚至百頃的陂池,然后再通過堰閘調控灌溉。
思路已經理清,水庫的選址范圍也能根據后世的地圖撿現成的,之后的勘察地形確定地址都交給專業的治水官員,他只負責在地址選好后派兵施工。
農事有賈詡盯著,各地的水庫都交給周瑜監管,而他自己,則是要去處理那些搞事失敗畏罪潛逃的大肥羊。
……
秋風蕭瑟,年久失修的官道坑坑洼洼,馬車慢行尚且顛簸,速度快起來更是坐都坐不住,但是幾輛馬車都沒減慢速度,就算顛到坐不住也一直悶著頭往前沖。
按理說趕路的話騎馬最快,可馬車上裝著家族百年來積攢下來的財富他們實在舍不得。
界碑立在官道旁,碑上的字跡和官道一樣滄桑難辨,只有走進細看才能看出來快被磨平的石碑上寫的是什么字。
雖然離開青州地界兒也不意味著安全,但是馬車里的男主人遠遠看到界碑還是松了口氣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