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升官加爵高興的很,張遼和高順自覺前程似錦也是心情極好,可惜開心的時光總是短暫的,仨人的好心情都結束在如何拐個世家子回并州上。
他們主動開口去請已經夠難的了,偏偏呂大將軍還非要矜持,矜持來矜持去矜持到最后人都不知道跑哪兒去了好吧。
愁。
董卓伏誅,王允掌權,京城迎來了短暫的安寧。
與此同時,得到董卓已死消息的關東聯盟卻熱鬧非凡。
整個聯盟中真心討董的沒幾個,平時沒事兒就是聚眾飲酒抒發對董卓的痛恨以及對大漢的忠心,正經事情沒干多少酒倒是沒少喝,都想借此機會揚名撈好處。
假傳三公檄文的橋瑁仗著自個兒資歷深兵馬多瞧不起同在聯盟里的其他諸侯,經常在言語上打壓貶低別人,憑實力孤立了所有人。
董卓已死,討董聯盟也沒必要再存在,各路盟軍很快各回各家。
也有沒回家的。
屯兵東平國的兗州刺史劉岱對橋瑁深惡痛絕,又一次被當面蔑視后忍無可忍無需再忍,直接出兵東郡攻打橋瑁。
沒走遠的陳留太守張邈和濟陰太守袁敘一看東郡開戰立刻也沖了上去,倆人也是經常被橋瑁擠兌的,加入戰局后毫無意外也是打橋瑁。
三家打一家,橋瑁自持兵強馬壯也寡不敵眾,最后只能遺憾歸西。
關東聯軍討董沒討出什么成果,內訌的戰力卻是不俗,尚在酸棗沒有離開的曹操對此深感不值,他覺得他最開始就不該和這群人混在一起。
內訌有一就有二,指望他們有良心還不如指望京城的天子醍醐灌頂出面力挽狂瀾。
董卓氣焰囂張一手遮天,他以為盟軍會是救朝廷于水火之中的不二之選,誰能想到最后盟軍拉胯的連正經的仗都沒怎么打,真正的誅董功臣竟然是董賊身邊的義子呂奉先。
要不是幾次打聽都是這個結果,他甚至以為是在做夢。
荀司空謀劃誅董時寧肯招攬臭名昭著的呂布都不愿寄希望于討董聯盟,可見這聯盟到底是討董還是借董卓高升大家都心知肚明。
不足與謀!不足與謀!
曹操失意不已,打聽完京城的情況后更是心如死灰。
董卓死了,舊部盡數歸于呂布,即便呂奉先沒有生亂的意思京城依舊沒有安穩下來。
荀司空身為除掉董卓的大功臣本該繼續輔佐天子,只是司徒王允卻開始大權獨攬,連重回朝廷任太傅之職的楊彪楊大人都要暫避鋒芒。
到處都是勾心斗角,天下還有哪兒是好的?
荀爽也想知道,到處都是勾心斗角,天下還有哪兒是好的?
這些天王允不只一次在天子面前說論功行賞時不該沖動行事,毫無遮掩明晃晃就是沖著他來。
留在京城和王子師明爭暗斗也不是不行,但是那樣肯定會被推到風口浪尖。控制天子的確可以風光無限,可名聲壞了就再回不來了。
這次不像被董卓提拔還能靠除掉董卓來挽回,戀權從來不是什么好名聲,尤其在得罪那么多同僚的情況下依舊死死握著權柄不放,他到底是想當周公還是想當王莽?
不行,京城不是久留之地,得想辦法離開。
荀曄也在想怎么勸叔祖離開,這些天他也看出來了,就王允那德性根本容不下聲望能壓他一頭的叔祖。
他們家叔祖越是退讓就越顯得王司徒咄咄逼人,天子是個擺件也不影響他是天子,一方是在董卓發難時站出來護住他卻在事情結束后被欺負的老司空,一方是當時好像沒什么功勞事后卻氣勢洶洶連天子的話都要反駁的司徒大人,不用想也知道小皇帝會向著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