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兵力盡數被調走,莫說彭城上下已經沒有抵抗之心,就是想抵抗又能拿什么抵抗?
可喜可賀,
作惡多端的笮國相逃跑的路上被路見不平的賊匪殺死。然而這么一來,
他逃跑之前將徐州所有兵力都調到下邳的舉動就顯得更加可惡。
既然自始至終都沒打算守城,
又何必把所有的兵力都集中起來?為了讓敵軍來的時候好一網打盡?為了讓其他郡國只能投降?
如果不是確定荀氏不會和笮融這等惡人有牽連,他都要懷疑笮國相是荀氏派來的內奸了。
傳令兵是彭城人,
平心而論,他對做主調走彭城兵力的笮融笮國相怨氣很大,對縱容笮融為非作歹的州牧大人怨氣也很大。
奈何他人微言輕有怨氣也沒用,沒人會聽一個小兵的話。
陶謙年紀不小,接連幾次打擊之下順理成章的起不來床,動也動不得話也說不得,口齒歪斜只剩下眼珠子能活動。
他倒是想掙扎起來帶領徐州百姓迎敵,可惜之前做的孽太多現在想支棱也支棱不起來。
糜竺安撫完門口的百姓跟上來,等傳令兵說完彭城的情況后才慢條斯理的告訴州牧大人他們商量出來的應對之策,“大人,外敵來勢洶洶,若想守住下邳至少要有精兵十萬。笮國相出逃之前調至下邳的兵丁數量勉強足夠,然東海郡和彭城國皆落入敵手,軍心不穩何談迎敵?大人身為州牧,應當為城中百姓和軍中將士著想,不能只顧自身的忠貞氣節。因此我等一致決定,獻出印綬,棄甲投戈。”
傳令兵沒忍住抬頭瞅了一眼,同時在心里嘀咕:忠貞氣節?這玩意兒州牧大人有嗎?
糜從事說完同僚們商量出來的決策,也不管陶徐州是什么反應,揮退屋里的所有人繼續講他們為什么一致決定投降。
彭城國國相是他親弟弟,那邊情況如何他最清楚不過,能等到傳令兵過來再和陶謙攤牌已經很不容易。
選擇投降的理由很簡單:
首先,青州和徐州開戰是徐州不占理,他們在大義上落下風。
其次,荀氏手下沒有笮融那等五毒俱全惡貫滿盈的禍害,也不會縱容貪官污吏逍遙法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