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說他一直都有瓶頸——親情或仇恨是什么樣的他有經驗。權謀臥底能想象得出,愛恨交加也擅長。
唯獨不擅長純愛。
偏偏十五六歲以后,他長到了最適合那類劇本的年紀。一見鐘情、歡喜冤家、日久生情、校園初戀……收到的全是這種本子。
于是在他這種“天才少年”身上,也開始出現了多次ng的情況。
導演驚訝于他明明已經很帥很有吸引力了,居然沒談過戀愛,一個個都說了類似于“你不然發揮想象力”“要多觀察”之類的話。
那段時間厲非看了很多書,觀摩了很多前輩的表演,問了很多人。
卻沒什么結果。
影后林寶妮是個非常浪漫的姐姐,她閃亮著眼睛跟給他科普:“哎呀,哪兒要看那么多書找那么多參考。古人不都幫忙總結過了嘛——就是那種‘天雷勾動地火’的感覺嘛。”
“就是看到的一瞬間,直接被擊中,理性完全麻木。腦子里有一個聲音瘋狂告訴你,就是他就是他就是他!”
厲非:“……”
林寶妮:“哎呀,等你遇到的那天就知道啦!”
這種描述在厲非看來,無異于告訴他這個世界上存在鬼,你有一天遇到就知道長啥樣啦。聽著神叨叨的,他代入不了。
直到有朝一日,他親身經歷。
那種感受實在難以描述——原來人真的會在看見另一個人的瞬間,毫無道理地全身麻木。
那天本來只是普通一天。王導喬遷,他和黃晨瀚被邀請過去吃火鍋。吃完聽說附近開了厲害的鐘表門店,就一起去逛。
厲非成天在網上被人說成是“精密儀器”,他個人也確實喜歡一些這類的美學——他愛看鐘表內部復雜的精密結構,喜歡齒輪、發條、擺輪等零件之間精確的咬合。
他覺得那種美感源于藝術科學與工藝的完美融合,是一種對秩序和規律的敬畏和掌控。
某種意義上,甚至體現了人們對完美和永恒的追求。那么的冷硬、規律、精準、明確。
可偏偏不知道為什么,喜歡“絕對規律”的他,卻在那一天看到了“絕對意外”。
移不開目光,無法解釋。
厲非沒有經歷過一見鐘情,以前也并不相信那些文字性的描述,但他畢竟看過、演過。
抽象的文字突然成了午后刺眼陽光下巨象的事實。
他逼著自己不去看,卻又在鐘表店分分秒秒、心不在焉。
一種莫名的不可抗力,仿佛看不見的絲線一般,牽引著他走回那家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