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一聽也樂了,抬頭一看一拍腦袋笑著說:“還真是,不好意思昂,我剛剛沒看見,再給你幾個先吃著。”
說著又從車上拿了幾個塞給她們,然后蹦上車親自搬了一筐說是調了一筐好的給她們,姜琪笑了笑沒當真。
這一筐不算輕,四十斤左右呢。攤主大哥看向三人都不像是能直接搬動一筐的,想了想還是主動說幫她們運過去。
宋瑞雪頓時覺得有些不好意思,干脆又要了三筐,大不了一會兒給姜琪她姥娘、大姑、小姑家送一些。
老板一聽,臉上的喜色更重了,算了算錢一共520多塊,還不等這邊開口就痛快抹零說給五百得了。
宋瑞雪付完賬后,姜琪就把自己的車鑰匙塞給姜陽,讓他帶著老板把這幾筐先放回車上,放不下的扔店里。
姜陽顛顛的跟著賣沙糖桔的老板坐著他的電動三蹦子拉著橘子就先往后送了。
姜琪則是跟著自家老媽繼續慢悠悠的往前逛。
宋瑞雪這次主要來是自家爸媽買一些過年用的東西,再就是給自己家再添一些青菜、水果、零食和供奉用的一些東西。
再有就是走著走著會突然想起來再買些什么,比如說前面攤子上擺的正月十五要用的小花燈。
她們這里正月十五元宵節的時候要在小菜園、大門口兩側和家里各個角落里點上一盞小蠟燭花燈,是祈福用的。
大概的寓意是驅邪避祟,來年平安順遂,前途光明。
也有一些老人說要給小孩子照照,照了不長蟲子,不害眼,不過時間過的太久了,她的記憶都有些模糊了。
早些年老家這邊正月十五的小燈,有些年紀大一些的人都是用豆面自己做的,叫它豆面燈。
姜琪還記得小的時候屁顛屁顛的跟在爺爺奶奶身后,看他們用豆面捏出一個圓柱的形狀。
然后把頂端捏著邊緣,捏成一個小碗狀后放到鍋里蒸熟。再把棉花纏在火柴頭上插到豆面燈頂上做燈芯。
最后再用一個鐵勺把蠟燭融了,蠟油一勺一勺的順著棉花頭倒進豆面燈頂上的小碗里,差不多八分就夠了。
等元宵節那天晚上就可以拿來點燈了,比蠟燭燈明亮很多的。
元宵節中午吃完飯,就要先去菜園子里“送燈”,這項任務一般就是就是交給家里的小孩子,家里的燈是大人去點。
姜琪從小到大的這個時間也不例外,她家可是有好幾個小菜園呢。吃完午飯這會兒就能看到成群結隊的小孩往菜園子這邊過來了。
過年的這個季節,菜園子里有白菜窖,因為挖白菜窖自然而然的旁邊就有一個小土堆,小孩子們會找一個避風的方向,在土堆里掏一個洞。
再把小蠟燭燈放進去點燃,印象里元宵節總是會刮風,這個時候不僅要點燃。
點燃后還要拿著土塊慢慢給它壘出一個防風墻,防止蠟燭熄滅。
姜琪還記得小時候挨個菜園子點好后,從最遠的那個回家的時候,總要再去看看之前點的是不是還在燃燒。
每次湊近一看,看到小土塊的縫隙里露出黃澄澄的光,看著就特別安心、特別溫暖。
看到燈沒滅,她才會心滿意足的蹦蹦跳跳的往家跑去。
等元宵節那天點完了燈,奶奶會把豆面燈頂部倒蠟燭的地方去掉,只把豆面燈的身子切成一片一片的,或者油炸、又或者炒著給她們吃掉。
一晃多年,姜琪也有小十年沒有吃過這東西了,現在的人圖省事,都直接買小蠟燭花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