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丈精舍中,方丈玄慈開口說道:“大家也已聽說了,那圣愈靈修會的護(hù)法李灼光,不日就會造訪本寺。他此行的目的,便是《易筋經(jīng)》。”
戒律院和龍樹院首座玄寂接著說道:“聽聞此人功力高絕,有起死回生之能。但為人喜怒無常,亦正亦邪。若我等應(yīng)對稍有差池,恐有劫難。”
“便是將《易筋經(jīng)》交予他,又如何?”開口的是玄澄,他是玄慈的師兄,是少林兩百年來武功最高之人。原著中掃地僧評價(jià)慕容復(fù)功力不足,評價(jià)喬峰功夫好俊,評價(jià)玄澄超凡脫俗。如果玄澄功力未失,那他的武功應(yīng)該在喬峰之上。
但由于修煉武功過于勤奮,積累的戾氣沒有及時(shí)疏通,導(dǎo)致走火入魔,一夜之間功力散盡。此后不再習(xí)武,潛心佛學(xué)。與原著中的鳩摩智一樣,功力盡失后反而大徹大悟,終成一代高僧。
他曾執(zhí)著于武學(xué),然后又放下了武學(xué),在他的眼里,少林絕學(xué)都只是護(hù)道的手段,而不是道本身。所以即便是《易筋經(jīng)》,他也不太看重。
但是其他玄字輩的僧人,即便常年禮佛,也沒有他這樣的覺悟,所以自他開口后,無一人附和。
文斗
不提眾僧人如何決斷,但是李灼光又不會停下腳步,該來的總會來。終究李灼光還是到了少室山的腳下。
他也不是獨(dú)自一人來的,隨著他的行進(jìn),他的身后跟了越來越多的人。這年月沒有什么像樣的娛樂活動,就武林人士這樣游手好閑的群體,聽聞哪里有熱鬧看,必定要湊上前去。
更何況當(dāng)事人還是李灼光,這人似乎會一手神乎其神的法術(shù),吐蕃人甚至視他如天神。
一路走來,殺的人比尋常江湖人士一輩子殺的人都多,其中最多的就是丐幫弟子。
但最后,丐幫不止不怪他,還對他感恩戴德。除了丐幫以外,死在他手上的,也大多是奸惡之徒。
有傳聞?wù)f他老早就覬覦少林寺的《易筋經(jīng)》,一開始還有人信,但是時(shí)間久了,眾人發(fā)現(xiàn)以此人的修為,哪還用得著《易筋經(jīng)》。如果《易筋經(jīng)》都能讓這種人物覬覦,那少林寺的高僧,不得各個(gè)能降龍伏虎,腦后生光啊。
但現(xiàn)如今,這人又?jǐn)[明車馬,欲往那少林寺走上一遭,那則快要被人遺忘的傳聞,現(xiàn)在看起來又像是真的了。
于是一群看熱鬧不嫌事大的人,就跟著李灼光,一齊來到了少室山。
剛至少林門前,就見到少林寺大門敞開,早已有披著袈裟的和尚代替知客僧候在了此處,見到李灼光前來,便口誦佛號,運(yùn)足內(nèi)力低呼道:“貴客至!”
不多時(shí),玄字輩的高僧,除了武功盡失的玄澄以及身死的玄苦,其他人都到了。可以看出來,他們對于李灼光到訪這一事的看重。
而李灼光想要的《易筋經(jīng)》,此時(shí)就揣在方丈玄慈的懷里。雖然大家都一致認(rèn)為,門派重寶,不能輕易予人,但苦于他們這邊確實(shí)沒有能與李灼光一較長短的高手。而那李灼光又是個(gè)心狠手辣的。
為了不讓少林寺這千年古剎生靈涂炭,便決定由少林寺方丈隨身攜帶《易筋經(jīng)》,眾僧人盡力與對方周旋,如果事不可為,就將《易筋經(jīng)》拱手送人吧。
李灼光下馬靠近,玄字輩高僧皆是口誦佛號。
李灼光也懶得客套了,徑直說道:“大和尚,我的目的大家都知道了。《易筋經(jīng)》我勢在必得,劃下道來吧,文斗還是武斗。”
眾位僧人眼前一亮,有門兒,武斗是不可能武斗的,誰能斗得過這魔頭。文斗好啊,斯文人動什么武。
雖然大家心里怎么想,但是卻不能輸了氣勢。玄慈雙手合十說道:“敢問武斗如何?”
“武斗嘛,就是你們出人來和我比畫,派多少隨你,車輪還是一擁而上也隨你。”李灼光此話一出,在場的武林人士無不嘩然。
雖然知道李灼光手段高強(qiáng),但是現(xiàn)在他面對的可是少林,居然口出此狂言。就算少林常年修佛的和尚,此時(shí)也是憤怒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