轎簾掀開,一位須發(fā)皆白、面容清癯,眼神清冷的老者,身著朝服,緩步走了下來。
他正是以剛正不阿、鐵面無私聞名朝野的當朝大學士,本次春闈的主考官,張廷玉。
老者銳利的目光緩緩掃過全場,在燕世藩那奢華得近乎挑釁的排場上,幾不可查地停頓了一瞬,他那溝壑縱橫的眉頭,微微一皺。
“哐當——”
沉重的朱紅大門緩緩關(guān)閉,發(fā)出的巨響,萬眾矚目的會試,正式開始!
……
會試前幾場題目都比較簡單,幾乎難不倒人。
關(guān)鍵在最后一場,策論。
當題目“論流民匪患之根源及安邦定國之策”被書吏用飽蘸濃墨的筆,一筆一劃寫在考場中央高懸的牌板上時,整個貢院數(shù)千個號舍內(nèi),齊齊響起一片倒吸涼氣的聲音。
這題目太過尖銳,就像一把鋒芒畢露的尖刀,直指大業(yè)朝胸腹之間最深、最痛的傷口。
它避開了所有歌功頌德的可能,逼著每一個考生直面王朝最嚴峻的現(xiàn)實。
燕世藩看到題目的一剎那,嘴角卻抑制不住地向上揚起,眼中滿是志在必得。
父親早已通過門路,讓他知曉了策論的大致方向。
而且還請名家代筆,寫出一篇驚世雄文,讓燕世藩反復背誦,他都要背吐了,現(xiàn)在終于有了用武之地!
他暗笑一聲,提起筆,幾乎不假思索,一篇洋洋灑灑、辭藻華麗的策論便從筆端行云流水般淌出。
文中大談君王當施以仁政,官吏需以德教化,則流民自會感恩戴德,匪患亦將自行消弭。
通篇引經(jīng)據(jù)典,對仗工整,華美異常,卻空洞得像一尊鑲滿寶石的空心神像,沒有絲毫的血肉與筋骨。
而另一間號舍內(nèi),陳平川看到題目,卻是心中激蕩。
他的眼前,出現(xiàn)了一幕幕畫面。
黑風寨里,鳳三娘那雙藏著血海深仇的決絕眼眸;
望河鎮(zhèn)上,被當做祭品的小女孩那無助的啼哭;
州府墻角,那些被打斷手腳、被逼乞討的孩童……
這些鮮明的記憶,化作了奔騰的血,涌上他的心頭。
他手中那支昭華郡主所贈的龍須筆,仿佛承載了千鈞之重,那是萬千生民的重量。
他深吸一口氣,胸中郁結(jié)的塊壘化作墨池中的萬頃波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