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無誤即可,那些虛言浮詞不必多寫,最重要的是要清清楚楚寫明傳位于皇太子朱高熾?!睏顦s頭也不抬,快速地將朱棣留下的各種印信分類整理,每一個動作都透著謹慎與莊重。
金幼孜點點頭,手中的筆再次落下。在燭火的映照下,他一氣呵成,很快便將遺詔寫就。楊榮快步上前,鄭重地取出玉璽,在印泥中重重一按,然后穩穩地蓋在遺詔之上,鮮紅的印泥與明黃的絹布相互映襯,仿佛在宣告著一個新時代的即將到來。
榆木川的夜色,依舊深沉如墨。
永樂二十二年七月十八的暮色中,榆木川的營帳在風中發出嗚咽般的聲響。楊榮將最后一方刻著螭龍紋的玉璽收入青布包袱,手指撫過包袱上細密的針腳——那是他清晨時親手縫制的,為的就是確保印信在顛簸的路途中萬無一失。金幼孜則將明黃的遺詔折了三折,小心翼翼塞進貼身布兜,隔著衣料都能感受到絹布上凸起的朱砂字跡。
"樊忠!"楊榮突然轉身,燭火在他眼底跳動,映得面容忽明忽暗。
年輕將領聞聲踏入帳內,鎧甲上還沾著掩埋匠人的泥土。他單膝跪地時,腰間佩刀與青磚相撞,發出清越的聲響,驚得帳角懸掛的銅鈴微微晃動。
"你這條命是不是先帝給的?"楊榮的聲音像是從齒縫間擠出來的,每個字都帶著千鈞之力。
樊忠猛地抬頭,眼中泛起淚光:"回楊大人!臣幼年時險些凍斃于宣府城外,是陛下解下披風裹住臣,還用隨身酒壺喂臣熱酒驅寒……"
樊忠的喉結劇烈滾動,聲淚俱下:"若無陛下,臣早是荒??莨?!"
帳外突然響起一陣狂風,將帳簾掀起一角,卷進幾粒砂礫。金幼孜下意識按住懷中的布兜,看著楊榮繼續追問:"那你是不是絕對服從先帝的指令?"
"末將的命、魂、忠,皆屬陛下!"樊忠重重叩首,額頭撞在青磚上發出悶響,"陛下遺命傳位太子,末將便愿意以項上人頭,護新君周全!"
楊榮緊繃的肩膀終于松弛下來。他瞥向帳外陰影處——那里埋伏著十二名弓弩手,此刻正悄悄將弓弦放松。昨夜試探張輔時,他同樣在暗處藏了殺手锏,直到確認這位英國公對先帝忠心不二矢志不渝,這才松了口氣放下心來。
"即刻點二十名死士,再調一百精騎。"楊榮展開地圖,指尖重重戳在張家口堡的標記上,"今夜丑時,護送我等回京。"
楊榮突然壓低聲音:“在我們返程前,每日照常給御帳送餐——但記住,膳食分量要減至平日的三成。若有人求見……”
"末將便說陛下病重多疑,只肯召見楊大人與張將軍!”樊忠接口道,眼中閃過一絲狠厲。他自然明白這道命令的深意:少而不輟的膳食,既能維系“皇帝尚在”的假象,又暗合重病之人的食量;而限定面圣人選,則能將漢王一黨的眼線死死擋在帳外。
子時的梆子聲響起時,二十名錦衣衛已在帳外整裝待發。他們卸下了標志性的飛魚服,換上普通士卒的短打,卻仍保持著獨特的站姿——右手虛按刀柄,左肩微沉,這是只有天子親軍才有的戒備姿態。
金幼孜望著他們腰間懸掛的鎏金腰牌,突然想起先帝曾說:"錦衣衛如朕之眼,朕之爪牙。"如今,這些爪牙正將護佑新的帝王。
丑時三刻,烏云恰好遮住月亮。楊榮與金幼孜翻身上馬,馬蹄裹著厚布,踏在草地上幾乎沒有聲響。當他們繞過營地西側的土丘時,一百精騎早已在此等候。
月光偶爾從云隙間灑落,照亮騎兵們甲胄上的暗紋。
“出發!”楊榮的馬鞭在空中甩出脆響,聲音壓得極低,卻帶著穿透夜色的力量。
漸漸的,馬蹄聲由緩至疾,很快消失在茫茫草原深處,只留下一串若隱若現的煙塵,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漸漸消散。
而榆木川的營地內,樊忠正提著食盒走向御帳,盒中裝著的半碗粥,火光晃動間映出他堅毅的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