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在朝堂上流出,雖說有冠冕堂皇的緣由,不過依然有人閑言碎語,
也有人隱約聽到那一晚的風聲,
便想生事。
于是便有朝臣上折子提及此事,
勸諫景熙帝,引經據典絮叨絮叨說一些酸腐的大道理,
景熙帝隨手扔在一旁,
看都不看。
這時候英國公便站起來,
說起西臺御史兼欽天監孫文博上奏之事,又說起此女生辰八字與帝王相合,又是修行之人,進宮伴帝王左右,
以解災厄,
之后又提起什么玄牝之門為天地根,
總之好一番云里霧里,
只說得大家一臉懵。
所以,
英國公爺,
這么一位老人家,
帝王之師,
竟然護著帝王,
要帝王父納子妾,這,
這是什么世道??
大家突然渾身無力,
他們在這里說老道理有什么用,沒人聽哪。
與此同時便有一些年輕朝臣,血氣方剛的,
開始為帝王辯護,帝王已經久不曾行幸后宮,也不曾采納妃嬪,難道堂堂帝王竟要做和尚嗎?老官員年紀大了,自己都已經兒孫滿堂了,如今怎么有臉喋喋不休地干預帝王后宅事?
那些老官員老清流被噎得一愣一愣的,憋得臉通紅,說不出話,只說年頭變了,和以前不一樣了。
一時又說起,說隆昌年間民俗古樸,隔著十丈遠,年輕小輩看到老人都會一溜小跑過來作揖行禮,便是老人多念叨幾句,小輩也都恭敬聽著,到了天啟年間,小輩便裝傻繞行,繞行不開只作揖便跑了。
世風日下,如今可倒是好,年輕朝臣都可以這樣當廷對打了!
這么爭辯來爭辯去,扯出許多陳年舊事,景熙帝納子妾一事也不了了之。
也有人暗中試探太子,太子卻是仿若無事,并不在意的樣子,也沒人敢直白地問,大家唏噓一番也就罷了。
對于這些阿嫵自然是不知的,后宮中妃嬪不能隨意進出,這對她來說也是一層保護,反正這么一方天地,吃喝玩樂享清福,只需要偶爾侍奉侍奉老男人而已,這日子太過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