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及沮授。
全都從河間郡趕來,齊聚于此。
為了奪回鄴城,袁紹此番可謂是出動了半數精銳,只留下顏良、蔣奇、田豐等人坐鎮河間。
袁紹掃了一眼堂內的眾多猛將,見所有人都到齊了,便直接說道:“今日申時,逆子袁熙將會假傳天子詔令,召張遼入宮。”
“張遼一入宮門,鄴城的四道城門都將落下。”
“爾等稍后趁著夜色領兵趕至鄴城北郊,藏兵山林之中。屆時只要收到城門封鎖的消息,便趁著張遼一萬大軍群龍無首之時,引兵從北門殺入鄴城,接管鄴城。”
“至于具體如何行動,一切聽從公與之令。”
之前從劉協的密信當中得知袁熙謀殺張遼的計劃之后,袁紹又與崔琰確認了一遍,并從崔琰那里得知了更詳細的計劃——
袁熙在伏殺張遼之后,便會立即前往張遼大軍駐扎的營地,假傳天子詔令,接管張遼的一萬大軍。
所以,他決定做螳螂捕蟬后的黃雀。
趁著這個天賜良機重新奪回鄴城!
“主公。”
曲義聽完后,開口問道:“雖然張遼的大軍群龍無首,但鄴城固若金湯,僅僅一萬五千兵馬,我等如何能攻破?”
袁紹微微一笑,道:“北門的守將,乃崔琰之弟崔林,自會為爾等大開城門。”
曲義聞言猶如吃了一顆定心丸,拱手道:“末將領命!”
韓猛和淳于瓊,也齊齊拱手領命。
為了抓住這個機會重返鄴城,袁紹調動了麾下三員大將以及一萬五千人馬。
更是不惜命袁譚率大軍支援河間,填補兵力空缺,以防公孫瓚趁機卷土重來。
“主公,其中是否有詐?”沮授眉頭緊皺,事到臨頭,他隱隱有些覺得太過順利、太過巧合。
袁紹略微不滿的看了眼沮授,如此良機,怎能錯過!
沮授哪里都好,就是太過多疑了。
“公與且安心,崔琰出自清河崔氏,自身又有才能,豈會真心投靠袁熙?況且,當初讓他留在鄴城以做內應,本就是你和元皓的主意。”
“更何況眼下的機會的確難得,值得冒險。若是錯過了,以后想要奪回鄴城,那就難上加難了。”
沮授松開了眉頭,也覺得自己想多了。
清河崔氏,是冀州大族,不會這么沒眼力見,讓崔琰背叛袁紹而投靠袁熙。
而且以眼下的局勢來看,袁熙和張遼水火不容。若有人做局,此人只能是鄴城的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