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現在很頭疼,都說一分錢難倒英雄漢,崇禎現在就是這樣,內帑沒錢了。
郵政目前還在改革前期,無法戶生效益,預計還要再等幾個月。
做生意?沒人選,前世作為一個文科生,他連小蘇打和蘇打的區別都分不清,更別提玻璃這種東西了。
崇禎現在有點后悔,當時為什么沒有學理科,但凡學了理科,也不全于現在一連賺錢的門路都沒有。
是來想去,崇禎決定使用來財最快的方式——搶。
但是這“搶”也是有門道的,單純的直接明搶會影響到大環境,從須要找個理由。
最好是能與政治之間形成聯動,一舉多得。
崇禎仰頭看著大殿頂部的龍頭,就目前來看,閹黨無經是最好的選擇。
但令崇禎頭疼的是先對誰動手,作為一個后世的人,他自然知道原身所犯的錯誤。
反復,失衡,牽連過廣。
首先是反復,原身在清除閹黨后,又任命宦官擔任要職如提督東廠、監軍等,導致宦官勢力死灰復燃。
再就是失衡。原身在清除閹黨后,朝中黨爭加劇,文官集團失去制衡,最終導致政治失控。
最后是牽連太多,影響過大。原身擴大化清算,牽連過廣致官僚體系空虛,17年換50位內閣大學士,施政效率低下。
這些都是要避免的,但作為少年皇帝,原身的手段還是非常果斷,有條理的。
明確了方向,接下來就是實操。閹黨勢大,不能快刀斬亂麻,要徐徐圖之。
首先要處理魏忠賢,在原先的歷史里,魏忠賢早在天啟七年十一月就死了。但因為要用魏忠賢收礦監稅、鹽稅充實國庫,勉強維持遼東軍餉,崇禎一直讓他話到現在。
畢竟一頓飽和頓頓飽,崇禎還是能分清楚的,沒了鹽稅和礦監稅,朕怎么富國強兵,靠嘴皮子嗎?
本著“要么不做,要么做絕”的原則,崇禎對著旁邊的王承恩說道:
“王伴伴,記一下。”
“讓魏忠賢滾到南方去給朕收鹽稅和礦監稅。”
“另外讓他從東廠里面分出來一部分人,讓東廠以后只掌管民間的情報即可,監察百官的事不用他們來做了,擬旨吧。”
“嗻”
“王承恩,聽旨。朕命你重組西廠,有監查百官之權,朕給你一個月的時間,你能把朝堂官員全籠罩進去嗎?”
王承恩聽完,直接跪在地上,語無倫次,面色潮紅,王承恩知道這是皇分看重自己,于是一咬牙,開口道:
“奴才遵旨,奴才一定拉事辦的漂漂亮亮。”
崇禎滿意地點了點頭,便讓他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