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身體微微前傾,語氣平靜卻力透千鈞:
“朕思慮新朝諸事,尤其留心遼東。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袁卿,你告訴朕,五年平遼,需動員多少兵馬?需耗空多少府庫?需傾盡多少民力?國家財稅困頓至此,何來萬金萬銀以填遼東之壑?這是一!”
他頓了頓,不給袁崇喘息的機會,繼續剖析:
“其二,皇太極乃梟雄,豈會坐待你五年整軍練兵?薊鎮邊墻萬里,蒙古諸部人心浮動。”
倘若建虜效仿前歲林丹汗窺探之徑,更甚者,精兵繞道蒙古,直撲薊鎮,突入京畿,朕該當如何?”
“屆時你大軍遠在遼東,救援不及,京師震動,天下動搖!這個險,是五年時限能等得起的嗎?還是說,這五年之期,反會成為迫我冒險決戰、自毀長城的催命符?”
袁崇煥額角滲出細微的冷汗。皇帝的每一問,都如同一記重錘,砸在他過去那宏大計劃最薄弱也最危險的地方。
財政的枯竭、京畿的安全、戰略上的多線風險……這些問題在他被罷黜前的奏疏中或有回避,或因權力不夠而難顧及。
如今被這位登基伊始的年輕皇帝以九五之尊、全局視角毫不留情地揭開,他才深切體會到那份責任背后難以承受的重量。五年之期,非是助力,實乃懸頂之劍。
“陛下洞若觀火,思慮周遠遠非臣所及!”袁崇煥深吸一口氣,壓下翻涌的情緒,深深一揖。
“臣當日淺陋,以偏概全,好談闊論,未慮天下之憂,未審局勢之危!罪在臣身!”
“陛下以‘守’為本,固國寧邦,乃萬民之幸!草民袁崇煥,今日立誓,有生之年,必為陛下固守遼東!修城垣、督火器、練勁卒、實倉廩,不貪一城一地之功,務求寸土不失!遼東之事,唯陛下圣訓是從,絕無二心!”
看到袁崇煥誠心認錯,并明確接受了“以守為綱”的戰略基調,崇禎眼中掠過一絲不易察覺的滿意。要用的就是這個態度!
“好!”崇禎的聲音提振了幾分,“袁卿深明大義,國之柱石!聽旨!”他看向侍立的高起潛。
高起潛立刻挺直身軀,展開一份早已備好的詔書:“奉天承運皇帝,制曰:國家多事,需才孔亟。茲特起復故兵部尚書袁崇煥總督薊、遼、登、萊、天津等處軍務,節制諸鎮總兵,駐節寧遠!爾其殫精竭慮,整飭邊備,以守固國,不得輕動,務保疆土萬全!兵部、戶部協調糧餉器械,不得有誤!欽此!”
“臣袁崇煥,叩謝天恩!必不負陛下重托!必為陛下守好國門!”
袁崇煥心潮澎湃,再次大禮參拜,聲音帶著久旱逢甘霖般的激動與重新肩負重任的莊嚴。
這不僅僅是官復原職,更是皇帝對他才能的重新認定,對他“固守”戰略的全力支持!
“袁愛卿遠來辛苦,本當歇息幾日,但國事危急,不可不早做打算。”
“明日下早朝之后,來文華殿后殿商議遼東方略。”
“臣遵命。”
說完,袁崇煥對著皇帝和那象征著皇權的寶座,深深三揖,然后轉身,邁著堅定卻步履沉重的步伐,走出了乾清宮東暖閣,走進那凜冽的初春寒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