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解決方法?”
宋思銘問道。
他正在為這個事犯愁。
雖然大運河博物館還沒開工,建成的話,肯定要明年,但是,老話說得好,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真等到要大運河博物館開館了,再去研究展品的問題,大概率就來不及了。
還是要提前準備,提前規劃。
“咱們青山有一位非常有名的收藏家,名叫王建都,他有一座私人博物館,里面有幾十萬件的藏品,如果王建都先生,愿意鼎力相助,解決大運河博物館的展品問題,就是分分鐘的事。”
歐陽瑞說道。
“王建都先生……”
對這個名字,宋思銘可不陌生。
最開始,他打的就是王建都的主意,想在大運河博物館開館的時候,從王建都那里借著藏品,放到大運河博物館充門面,然后,再一點點積攢自己的藏品,一步步地歸還借來的藏品。
但這個計劃剛剛出爐,宋思銘便得知,王建都從不外借藏品。
只因當年,剛剛開始搞收藏的時候,借出去的藏品,被人搞了一出貍貓換太子。
考慮到借出還入的過程中,確實存在被調包的風險,責任巨大,風險巨大,宋思銘已經放棄這個計劃。
沒想到,歐陽瑞又提及王建都。
“王建都先生的藏品從不外借。”
宋思銘說道。
“借?為什么要借?”
“王建都先生是土生土長的青山人,聽說他家的老宅就在運河邊上,現在要建的又是大運河博物館,如果我是他,肯定會捐出一部分藏品,為家鄉做貢獻。”
歐陽瑞說道。
“捐……”
聽到這個字,宋思銘目光一陣閃動。
“我剛剛見了一個朋友,他家和王建都先生家是世交,關系非常好,這次特意從京城趕過來,參觀王建都先生的私人博物館,我軟磨硬泡,總算爭取來兩個參觀的名額,宋局長,你要是有時間,可以一起過去看看,跟王建都先生見個面,認識一下,捐不捐,可以以后再討論。”
歐陽瑞進一步說道。
“什么時候參觀?”
宋思銘動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