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無言的痛苦是太多了,
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這是一首接近60行的長詩,周赫煊花了十多分鐘才寫完。當他劃上最后一個句號,身邊的蘇雪林已經眼眶shi潤,嗓子里哽咽著什么難以傾吐。
看詩,看哭了!
凌淑華見蘇雪林正在擦拭淚水,走過來問:“小梅,你怎么了?”
蘇雪林指著周赫煊手里的詩,緩和情緒道:“你自己看吧。”
凌淑華埋頭看去,把詩反復默念了好幾遍,用沉重的語氣說:“我心里有些難受。”
一個又一個人走來,一個又一個人思索,一個又一個人沉默。
這首詩表達的東西太多了,通過繁密的朦朧意象,呈現出新奇怪異的晦澀情思。或許每個讀者都有不同的理解,但它核心寓意是很明確的,這是一首對古老中華民族的贊歌。
良久,徐志摩才開口道:“大家,都討論一下吧。”
陳夢家想了想說:“有些艾略特的影子。”
“風格偏向于奧登。”張嘉鑄道。
“意象雄渾,沖擊力十足。”劉海粟道。
胡適說道:“這是明誠創作的所有詩歌當中,價值最高的一首。”
陳西瀅這個理性主義者,突然問道:“周先生,你為什么在詩中說,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因為我看到了。”周赫煊說。
“看到了?”陳西瀅苦笑搖頭,“我卻沒有看到,我只看到東北四省接連淪陷,連察哈爾都被日寇侵占大半。這個民族正在走入低谷,哪里有半點崛起的樣子?”
周赫煊說:“政府和軍閥依舊宛若,但國民已經開始覺醒。無數健兒,從全國各地奔赴東北抗日;無數志士,呼吁著民主政治;無數百姓,為了前線的抗戰踴躍捐款。識字率正在不斷提高,國家和民族的概念深入人心,這樣的中國是不會被打倒的。”
事實上,這首詩在全面抗戰后寫出來更適合。
穆旦在詩歌中反復說“一個民族已經起來”,就是看到了全民抗戰的熱情。
但現在就寫這首詩,也能從其他地方理解這句話,經典詩作在任何時候都能體現它的力量。
徐志摩說:“我認為這次的寫作活動,《贊美》應當拿第一,這是毋庸置疑的。接下來的時間,我們就來專門討論這首詩。”
“我贊成!”
“我也贊成!”
眾人紛紛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