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張學良、于鳳至夫婦搬進三樂堂,孫氏兄弟就忙活起來,專門弄了兩間房給他們戒大煙。好在鴉片癮發作時,張學良夫婦嘴里都塞著布團,不然那恐怖的呼嚎聲就能嚇壞小朋友。
戒煙之余,張學良沒事就拉著周赫煊討論共產主義,他的秘書潘文育也經常加入進來。
至于那位于鳳至于大姐,則整天跟孟小冬泡在一起唱戲、聽戲,順帶著跟費雯麗混得很熟。于鳳至還時常帶著孟小冬、費雯麗,出席天津的高級社交場合,跟名人政要、下野寓公、洋人領事們混得很熟。
特別是費雯麗,幾乎驚艷了整個天津的洋人圈子,明里暗里追求送花的洋鬼子不知道有多少。
對于《資本論》這種基礎的共產主義書籍,張學良完全可以向潘文育請教,他找周赫煊討論的問題更具有實際性。這天上午,張學良剛被捆了兩個小時,他喝著雞湯說:“明誠,蘇聯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已經結束,我聽說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它全國的職業工人數量翻倍,國民收入也翻了倍,共產主義制度真的有那么厲害?”
周赫煊說:“蘇聯的一五計劃能夠成功,要多虧它運氣好。”
“不止是運氣好吧?”潘文育稍微質疑了一句,他現在的身份是地下黨,不敢表現得太熱愛蘇聯。
“當然不止是運氣好,但能夠實現工人數量和國民收入翻倍,里面肯定有運氣的因素。”周赫煊笑道。
張學良問:“怎么講?”
周赫煊解釋說:“蘇聯進行一五計劃的第二年,就正好遇到世界經濟危機。歐美各大資本主義列強,深受經濟危機的影響,歐美的資本、技術和人才自發地轉移到蘇聯尋求出路。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移民國家,但這幾年卻出現對外移民潮,據不完全不統計,這幾年先后有10萬美國技術工人和工程師申請移居蘇聯。”
張學良驚訝道:“十萬美國技術工人和工程師移民蘇聯,這可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周赫煊笑道:“蘇聯的馬格尼托哥爾斯克鋼鐵廠,是以美國鋼鐵公司的格里工廠為藍本設計的,設計人員大部分來自美國。蘇聯最大的第聶伯河水電站,也是引進的美國技術設備,雇傭的也是美國技術專家。正在修建的高爾基汽車廠,是美國福特公司援建的新廠,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更是整套在美國建設,再拆運到蘇聯去……這種情況數不勝數,包括德國、法國、英國的一些公司也在跟蘇聯合作。去年蘇聯購買的機器設備,已經超過全世界機械設備出口總額的50。”
“原來如此,蘇聯真是交了好運。”張學良羨慕又無奈地感嘆。他也曾趁著經濟危機,購買美國設備、聘請美國工程師,來擴大沈陽兵工廠的規模,可惜日本人一來就悲劇了,許多來不及運走的機械全部毀掉。
潘文育聽到周赫煊所說的數據,也是目瞪口呆,他還真不知道蘇聯趁機發了大財,只以為蘇聯靠著制度的優越性快速發展。
震驚之余,潘文育問道:“為什么中國就不能學習蘇聯,趁機進口列強的機械設備和技術人員呢?”
張學良做為北方大軍閥,他是知道一些情況的,不過還是等著周赫煊解惑。
周赫煊分析說:“首先是體制問題,蘇聯屬于共產主義國家,它的一五建設計劃乃國家推進。比如要建一個水電站,立即可以從全國調來相關人才,并由國家提供充足的資金,政治上也是通行無阻。而中國呢?你看看這幾年中央政府和地方軍閥在干什么?他們在拼命搜刮百姓,籌集軍費用于內戰。即便政府想要發展工業,那也首先發展軍工產業和輕工業,因為軍工產業握著槍桿子,而輕工業來錢快。想要把中國發展成工業強國,必須有計劃的建設起完備的工業體系。但很可惜,對于掌權者來說,建設國家工業體系不如打內戰重要。”
張學良有些臉紅,辯解道:“主要還是錢不夠。”
“是的,這是個很重要的原因,”周赫煊點頭說,“比如六帥,即便東三省沒有丟失,再加上整個華北地盤。這數省的收入維持幾十萬軍隊就夠嗆了,還要發展教育,支付行政人員的薪水,財政根本無法支撐地方工業體系建設。”
潘文育請教道:“蘇聯也很窮啊,他們在實施一五建設計劃的時候,國家經濟還不如沙俄時代。為什么,蘇聯就有錢大肆建設工業呢?”
周赫煊笑道:“首先,蘇聯是統一的國家。其次,蘇聯有專制獨裁的政府。”
潘文育糾正道:“周先生,蘇聯是共產主義國家,不是獨裁專制國家。”
“蘇聯是無產階級專制政體,這是寫進了蘇聯憲法的,你跟我說不是獨裁專制的國家?”周赫煊無語道。
潘文育強調說:“無產階級專政,是廣大的無產階級共同管理、發展和享有國家。”
周赫煊笑了笑,懶得再爭辯,他繼續說:“蘇聯是統一的獨裁的政府,所以它能調配無窮的民間潛力。蘇聯的一五建設計劃,你們不要光看工業發展,還要看到農業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