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火車站。
長城戰事正如火如荼的進行著,日軍已經占領承德,山海關的大門緊緊關閉。
一波又一波的流亡群眾,朝著北平涌來。這些人當中,許多來自熱河,也有許多來自遼寧,甚至是更遠的吉林、黑龍江。他們不愿在日寇的鐵蹄下求活,步步東逃,最終都匯聚在北平城外。
“咚咚咚咚!”
鑼鼓聲突然響起,一個中年男人舉著鐵皮喇叭大喊:“東北的同胞們,父老鄉親們,我們是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的。有什么困難,可以找我們尋求幫助,我代表全國四萬萬同胞,保證你們有飯吃,有水喝,有衣穿……”
中年男人的身后,堆放著數不清的舊衣服,還有幾口正在煮粥的大鍋。這些衣服屬于捐獻品,原主人來自于全國各地,都是“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募捐來的。
“大家排好隊,先來喝一碗熱粥。至于找住處,找工作,我們會盡量幫忙。都排好隊……”救國會的志愿者大聲高喊著維持秩序。
這些用于救濟東北流亡群眾的錢糧物資,那是非常充足的。張學良下野的時候,就順手捐了10萬大洋,于鳳至個人也捐了三萬。還有來自民間的捐款,抗日救國會每天都能收到無數捐獻物資。
這些錢物,有些悄悄運到東北,去支援那邊的民間抗日武裝。剩下的大部分,都用來安置東北流亡群眾,甚至還建立起多所東北流亡學堂。
21歲的端木蕻良,跟同學們一起拿著傳單,見到年輕的流亡群眾就發放:“我們是‘東北流亡學生抗日救國會’的,歡迎廣大青年加入。中國人要團結起來,一致抗日,把小日本鬼子趕回老家!”
如今滯留在北平的東北籍學生,以及逃難過來的流亡東北學生,加起來超過萬人之多,并且數量還在不斷增加。
這些學生必須妥善安置,而且各方面都在搶人。
東北大學、馮庸大學先后在北平復校,東北交通大學集體并入東北大學,隨后張學良又開辦了東北學院和東北難民子弟中學。這是奉系方面的工作。
國黨則在北平設立了行知中學、念一中學和國立中山中學,大量吸收流亡學生。
至于共黨的工作則更加深入,積極與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展開合作,并公開組建東北流亡學生抗日救國會,試圖取得東北流亡學生群體的領導權。
端木蕻良雖然才21歲,去年剛考入清華大學,但他已經是北方左聯的正式成員了。這半年來,他利用課余時間到處宣傳黨的思想,已經吸引了十多個東北學生向左聯靠攏。
“同學,聽你口音是遼寧的?”一個流亡學生問道。
端木蕻良說:“我昌圖的,你呢?”
那學生說:“我遼陽的,叫高天琦。聽說東北大學復校了,地址在哪兒?”
端木蕻良覺得自己有了新業務,連忙說:“跟我來吧,我帶你過去!”
“那太好了,謝謝你啊。”高天琦頓時高興起來。
端木蕻良的同伴也召集了幾個學生,大家匯攏在一起,提包扛箱地走進北平城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