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等廂內(nèi)是備了水果的,于佩琛小心翼翼的不發(fā)出聲響,很快便削了兩個蘋果切成塊狀。一個放在周赫煊面前,一個放在孫永振那邊。
孫永振好像能看到一樣,突然睜眼朝于佩琛點頭致謝,撿起塊蘋果放到嘴里咀嚼,但拿槍的右手始終揣在懷里。
這趟列車使用的是最新進口的蒸汽車頭,最高時速已經(jīng)達到140公里,跟后世t字頭的特快列車沒啥區(qū)別。說句玩笑話,鐵道游擊隊扒的肯定不是這種火車,因為速度太特么快了,全速開動時根本扒不上去。
只可惜鐵路的狀況有些糟糕,許多時候遇到山嶺不是過隧道,而是繞著山體往前走,憑白多出大量的路程。
三人坐了足足20個小時,終于抵達南京,然后又換車前往上海。
雖然周赫煊非常厭惡國黨政府的腐敗無能,但國黨對中國的貢獻毋庸置疑。常凱申在名義上統(tǒng)一了中國,從天津到南京再到上海,一路上通行無阻,沿途的城市鄉(xiāng)鎮(zhèn)也還算安定祥和。
換做北伐戰(zhàn)爭以前,那真是一言難盡。從天津坐火車到南方,到處都可以看到戰(zhàn)爭的蹤影,因躲避戰(zhàn)火而逃難的百姓隨處可遇。
如此比較,至少南京國民政府的統(tǒng)治,給廣大老百姓帶來了難得的和平——前提是忘掉已經(jīng)淪陷的東北四省和半淪陷的察哈爾。
抵達上海之后,周赫煊當晚便住進了海格路的花園洋房。
于佩琛已經(jīng)習慣性麻木了,對于周赫煊在上海有豪華大宅,她一點也不感到驚訝,心里只是在想:“要不要順道去看望母親和舅舅?”
于佩琛的外公岑春煊,這些年一直居住在上海。
二次革命時,岑春煊甚至跟孫中山爭奪過領導權(quán),一度出任討袁軍大元帥,岑、孫兩人當時鬧到反目成仇的地步。直到國共第一次合作,孫中山專門到上海拜會岑春煊,兩人終于冰釋前嫌,一起商量北伐大計。
岑春煊在北伐期間是出了不少錢的,前兩年的淞滬抗戰(zhàn),岑春煊還捐了3萬大洋給十九路軍抗日。
只不過在去年4月底,岑春煊就已經(jīng)病逝了。而于佩琛這個外孫女,卻苦于沒有路費,無法前往上海送外公最后一程。
或許在很多人看來無法理解,為啥岑春煊有錢捐給十九路軍3萬大洋抗日,卻不出錢資助自己的親外孫女?
其實很簡單,于家和岑家早就鬧翻了。
于家出了個敗家子,連老婆子女都無法養(yǎng)活。八年前,于佩琛的母親帶著幾個兒女,前往上海投靠了岑春煊,只留下于佩琛和二妹在北方讀書。
這種寄人籬下的滋味很不好受,雖說岑家人沒有掀起他們,但于佩琛的母親卻很要強,盡量自食其力供兒女讀書,并沒有索求無度地找岑家要錢。
于佩琛和二妹在北方生活得很艱難,只有三年前來上海探親,享受了一些岑家人的幫助。比如舅舅把于佩琛介紹給進步人士,主演熊佛西導演的話劇《啞妻》,還被選為學生代表出席太平洋學術會議等等。
“周先生,我……我明天想請假。”于佩琛吞吞吐吐的說道。
周赫煊說:“可以啊,你有什么事嗎?”
“我想去看望母親和舅舅,他們就住在上海。”于佩琛顯然思想境界還不夠,達不到“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水平。
周赫煊笑道:“讓永振給你支一個月的工資,多買點禮物,別顯得太寒酸了。”
于佩琛感激道:“謝謝周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