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宋哲元憑借29軍成為民族英雄,必然迅速擴大勢力,甚至能吸納許多以前的西北軍來投靠。
無論是從軍事上,還是政治上,老蔣都不會坐視西北軍復活,必然盡可能地打壓其發(fā)展勢頭。而華北這邊又是張學良的地盤,就算張學良xiong懷大度,奉軍其他將領也不愿看到西北軍壯大。
從宋哲元打出“喜峰口大捷”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要面臨中央和奉系的雙重打壓。
而宋哲元又是個權(quán)利欲極盛的老牌軍閥,他必然不愿屈服于常凱申,更不愿徹底投靠張學良,也不愿迎回老上司馮玉祥。那他只剩下一個選擇,就是利用自己巨大的英雄名氣,周旋于日寇、奉系和中央三者之間,甚至為了保存自身的實力,不惜選擇跟日本人進行有限合作。
該死的政治!
該死的軍閥思想!
如果換成太祖那樣雄才大略之偉人,肯定不會太過逼迫宋哲元,畢竟對方的實力和名氣擺在那里。讓宋哲元在華北慢慢發(fā)展,做為抵御日寇進攻的屏障,這才是最好的用將用人方略——既可贏得民心,又可贏得軍心,既彰顯了自己的度量,還可以惡心日本人,何樂而不為?
可惜常凱申的格局實在太小,明知道不可能解除宋哲元的軍權(quán),卻三番五次的逼迫宋哲元,差點把宋哲元逼得投靠日本人做漢奸。
這純粹是費力不討好啊,而且還民心盡失,落得個迫害抗日英雄的罵名。
歷史上的宋哲元,想法其實很簡單,就是想要抱住中央的大腿發(fā)展自己。他甚至都主動示好了,拒絕跟共黨合作,以免引起常凱申的反感。可常凱申卻各種不領情,鐵了心要吞掉宋哲元的部隊。
老蔣這個人啊,有時候腦瓜子真的不好使。似乎只要不在他控制當中的軍閥,都是必須干掉的王八蛋,搞得反對他的人越來越多。
而太祖就剛好相反,只要不是敵人,那都是朋友。就算以前是敵人,未來也可以發(fā)展成朋友,于是支持太祖的人越來越多。
只憑一個什么主義,在混亂不堪、內(nèi)憂外困的民國,是不可能取得最終勝利的。再好的政治思想理念,都必須講究合適的方法,領導人一定要有廣闊的xiong襟,換成太祖來當南京政府的領袖,宋哲元的部隊肯定能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張學良執(zhí)掌奉系多年,基本的頭腦還是有的。他完全可以想象,今后幾年華北的混亂,這種混亂比日寇進攻還可怕。
張學良這次因熱河之戰(zhàn)被迫下野,常凱申必然過來插手華北事務。奉系的軍權(quán),常凱申肯定拿不走,但一定會染指民政事務,到時候中央和奉系的官僚能打出狗腦子來。再加上一個夾縫中崛起的西北軍(29軍),那就是三國混戰(zhàn)的局面。
如果日本人夠聰明的話,根本不用再使用武力,就能利用三方面的矛盾,慢慢攫取自己在華北的利益。
事實證明,日本人不是傻子,歷史上差點搞出“華北五省自治”。
張學良對此毫無辦法,他雖然心里明白,但卻是力不從心。因為他能力有限,而且名聲大喪、不足服人,根本鎮(zhèn)不住那些收編過來的西北軍、晉綏軍,更沒有辦法跟中央政府為敵。
不管是哪一邊把事情搞砸,張學良都必須為此負責,因為他是名義上的華北之主。
張學良如今頭頂懸著幾十口大鍋,就等著哪口落下來,他未來的任務除了背鍋還是背鍋。給中央背鍋,給西北軍背鍋,給晉綏軍背鍋……想要不背鍋,就只剩下逼蔣抗日這一個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