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窯的內貢精品,哪是出口歐洲的克拉克瓷能比的?
就說這只大腕吧,造型并不奇特,跟老百姓家里盛湯的大瓷碗沒啥區別。但它的釉色花紋實在太精美了,在燈光的照射下,遠遠看去似乎籠罩著氤氳霧氣,走近仔細觀察,又能看到每一個花紋都是那么精彩。
愛因斯坦穿梭于無數國寶之間流連忘返,此刻他不再是大科學家,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參觀者,帶著種頂禮膜拜的心情觀賞這些絕世精品。
后來在40年代,愛因斯坦接受美國記者采訪時說:“永遠不要和中國人比較藝術,真正的藝術品都在中國。”
實話實說,20世紀的歐洲人對中國文化是很迷戀的。
比如愛因斯坦的好友兼學術對手波爾,就非常贊賞中國道教思想。他在給自己設計家族徽章時,核心圖案便是太極雙魚圖,原因是他認為中國的太極原理,跟他的波粒二象性有異曲同工之妙。
至于柯布西耶,好吧,這位建筑師站在一方筆洗前挪不動腿。
那是件明朝晚期的哥窯精品,釉身通體碎成不規則的網狀裂片,看起來就像燒窯時的殘次品,但又帶給人難以言喻的美感。
柯布西耶拿出小本本,站在筆洗旁邊就開始勾勾畫畫起來。他顯然是被哥窯筆洗觸發到靈感,很快便畫出一個現代建筑的概念設計圖。建筑呈中國大鼓形狀,主體應該是鋼架結構,鑲嵌的一塊塊玻璃,就宛如哥窯筆洗表面的一個個釉磁碎片。
等把這個設計概念圖畫完,柯布西耶興奮地對周赫煊說:“周,等把華工陵園設計完畢,我會再次來中國。中國的傳統建筑和藝術品太美妙了,它們帶給我無限的構思,這里是設計師的天堂?!?/p>
周赫煊想起梁思成和林徽因,笑道:“我可以介紹兩位中國建筑師給你認識,他們對中國傳統建筑很有研究。”
“那太感謝了!”柯布西耶高興道。
在北平的四處參觀,對于愛因斯坦來說只是純粹的游玩,柯布西耶卻是收獲滿滿。
第二天參觀北平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時,去年出土的龍山文化蛋殼陶,同樣讓柯布西耶震驚得說不出話來。他被蛋殼陶再次激發靈感,想要設計一種雞蛋外觀的建筑。
周赫煊看了柯布西耶的初步設計構想圖,發現這玩意兒有些像未來的東京巨蛋。
不得不說,人生際遇就是如此奇妙。
柯布西耶本身就是現代設計領域的奠基人,但偶然被周赫煊邀請來中國,導致他后半輩子的設計作品中,包含有無數的中國傳統元素。此君在未來十年內,基本上每個一年就要在中國待幾個月,直到日本全面侵華才終止了東方之旅。
新中國成立后,柯布西耶還積極推動中法建交,成為中法建交后第一批前來中國訪問的西方學者。
到了晚年,柯布西耶出版《現代建筑與中國藝術》一書,闡述了他在中國傳統藝術中吸取的靈感,并說中國傳統文化是現代設計的一座偉大寶庫。
這本書成為現代建筑設計領域的經典之作,導致中國改革開放以后,大量的西方建筑師前來中國取經,中國各大博物館成為建筑師們的旅行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