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高等師范學院。
南開大學創始人張伯苓先生,正在臺上用法語做著演講:“中國的思想和文化改革,是有著巨大阻力的。就拿穿西裝來說,菲律賓人摩登的西式裝扮,令我非常吃驚。他們穿著最時尚的歐式服裝,顯得十分愜意。與他們相比,中國人差得很遠,還有好多人在穿長衫馬褂。我震驚不已,思索良久之后恍然大悟。事情其實很簡單:以前菲律賓人并不穿衣服,他們都光著身子行走。有人給他們衣服穿,他們自然就穿了……”
“哈哈哈哈……”臺下的法國佬一陣哄笑。
張伯苓繼續說道:“中國人就不同。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按照自己的方法,依著自己的方便和性子量體裁衣。這樣就是衣服總是順著中國人,適合中國人,一旦穿上西方人的衣服,就覺得很別扭,沒有日本人和菲律賓人那樣自在。文化和思想也是如此,即使在直接受西方影響而產生的現代化問題上,中國人已然保持著自己的傳統和習慣……向外國文化學習能夠幫我們處理好國際關系,保持中國應有的國際地位,但也要注意外國文化有許多局限性,決不能讓外來文化成為民族精神之魂……為此,中國青年決不能忘本,只有充分了解本國歷史,才能熱愛本國歷史,才能置身于國家發展的潮流中,帶來有益的革新,而不是損害民族文化!”
“啪啪啪啪!”
掌聲雷動,現場的法國人和中國留學生熱烈地拍著巴掌。
等張伯苓演講結束,巴黎高等師范學院的校長杜卡爾,熱情地和他握手道:“張先生,你的講話非常幽默生動,你的愛國情操也令本人十分佩服!”
“您太客氣了,”張伯苓說,“還要多多感謝貴校,對中國學生的照顧。”
杜卡爾笑道:“中國學生非常刻苦,他們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學生。”
民國時期,特別是20年代,留法的中國學生非常多,數量僅次于美國。
因為法國很多學校免收學費,而且一戰后法國人口銳減,需要大量的廉價工人。為了增加自身在中國的影響力,以及招收更多的中國勞工,法國政府積極鼓勵中國人赴法留學。
只1919年7月份,法國政府就贈送了500張船票給勤工儉學的學生,還向中國的留法預備班提供獎學金。
于是乎,無數追求進步,但又沒錢留學的中國貧寒子弟,便有了一個難得的留洋機會。
來自全國各地的窮學生瘋狂涌入法國,年齡最小者才10歲,年齡最大者54歲(女性)。他們的學習環境極其艱苦,干的是最廉價、最辛勞的工作,還要在做工之余努力學習知識。
我黨的多位領導人,都有在法國勤工儉學的經歷,具體名字就不說了。
李石曾為什么在民國教育界那么有影響力?
就是因為他在留法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不僅和蔡元培等人一起組織留法活動,而且還自己在法國開設豆腐坊,為留學生創造工作崗位。
至于張伯苓這次到歐洲,主要是來為南開大學籌集經費的,順便做為中國代表參加日內瓦國際教育會議。
聊了一會兒中國留學生,杜卡爾突然問道:“張先生,你認識周赫煊先生嗎?他是一位著名的中國思想家。”
“當然認識,我的學生正好和他創辦的電臺有合作。”張伯苓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