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德莊附近的一間木板房,就是學(xué)生周杭的家。墻面歪歪斜斜,由撿來的廢棄木料搭成,甚至連釘子都沒幾顆,許多地方是用麻繩拴著的。
“咚咚咚!”
周赫煊敲門問:“請問周家大嫂在嗎?”
木門緩緩打開,一個面黃肌瘦的女人看著周赫煊,警惕道:“你們是誰?”
周赫煊和善地笑道:“我是希望教育基金會副會長周赫煊,來給周杭同學(xué)做家訪。”
“原來是周先生,快請進(jìn)!”女人忙慌慌整理衣服,把他們請進(jìn)屋內(nèi)。
因為沒有窗戶的緣故,房間內(nèi)光線昏暗,而且充斥著一股中藥味道。房屋面積大概有十多平米,床上躺著個癱瘓的老太太,墻角有個幾歲大的小孩兒在借著木板縫隙光亮讀書。
女人手忙腳亂地倒來幾碗水,難為情道:“真不好意思,家里沒什么可招待的。”
水是涼的,倒在粗陶碗內(nèi),陶碗邊緣還有幾個缺口。
這就是民國最底層貧民的生存狀況,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甚至連裝水的杯子都找不到。這女人在附近做低級娼婦,賺不了幾個錢,而且還得給幫會交保護(hù)費。
周赫煊象征性地喝了一口,放下碗說:“周杭同學(xué),你這兩天怎么不去學(xué)校啊?”
墻角的小孩兒低頭道:“媽媽不讓我去。”
女人連忙解釋:“先生,你跟校長還有學(xué)校的老師都是大好人,給你們添那么多麻煩,實在過意不去。”
周赫煊問小孩兒:“你想讀書嗎?”
“想。”周杭使勁點頭,眼中帶著渴望。
周赫煊笑問:“我聽王校長說,你有過目不忘的本事?”
周杭撓頭道:“我是比其他同學(xué)記得更快。”
周赫煊拿過課本,翻到最后面幾頁的古詩說:“這首詩我教你,聽好了: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fēng)雨聲,花落知多少。你記住了嗎?”
“沒,沒有,”周杭搖頭,“只記住第一句。”
周赫煊又讀了兩遍,繼續(xù)問:“現(xiàn)在呢?”
周杭立即背誦道:“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fēng)雨聲,花落知多少。”
“神童啊!”
一直沒吱聲的鐘觀光老先生,突然大喜道,就跟看寶貝一樣盯著小孩兒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