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2萬銀元啊,這可是筆大數目。
就拿如今物價最高的上海來說,1銀元可買16斤大米,可買5斤豬肉,可以買6尺棉布。按購買力來換算,此時的12萬銀元,至少相當于2017年的700萬到1000萬人民幣。
不說舍不舍得,每年能拿出這么多錢來,那也是難以想象的啊。
好些人都不相信,認為這是個假新聞。因為即便是某些大老板,一下子拿出12萬元現金都有些困難,需要花時間籌措才行,周赫煊每年上哪兒找這么多錢去?
即便周赫煊賣內衣賺了不少,辦報紙、寫文章也收入不菲,但也經不起這么花啊,他的錢頂多能撐個兩三年。
報刊雜志可不管,反正一個勁地吹捧就是。
《申報》盛贊周赫煊為“名士之楷模”,《新聞報》說周赫煊是“愛國大教育家”。
就連一向愛罵人的魯迅,都在新近的雜文里面,順帶著夸了周赫煊幾句,說他為中國做了些大好事。
學生們在高興的同時,又有些腹誹留學名額的設立,因為理工科名額占了60。而國內大部分學生都讀的是文法專業,想要考取留學資格,競爭實在太大了。
……
南京,中央大學。
童讀完,不由贊嘆道:“周先生真是位大教育家,舍得花這么多錢資助求學者。”
“那是啊,每年12萬元。嘖嘖!”學生連連咋舌。
就在此時,教授突然走進來,提醒道:“安靜,上課了!”
童第周連忙跑去站在講臺側面,心里卻記掛著留學基金的事。他也想去考考,即便拿不到全資名額,能勤工儉學也是好的啊,總比連船票都買不起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