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建立在鳳陽百姓累累白骨上的皇城,咱不敢坐,也不愿坐,更承受不起,怕遭天譴!”朱元璋聲如洪鐘,擲地有聲地留下這句話后,袍袖一甩,大步離去。
他的腳步沉穩卻帶著決絕,每一步都似踏碎了某種期盼,驚起滿地塵埃。
韓國公李善長呆立當場,只覺一股寒意從腳底直沖頭頂,手腳瞬間冰冷如鐵。
他張了張嘴,想要說些什么,卻又仿佛被無形的手扼住咽喉,發不出半點聲音。
那一瞬間,周遭的空氣仿佛都凝固了,時間也在此刻停滯。
當李善長終于回過神來,急切想要追上朱元璋再次勸諫時,卻發現府內已被甲士層層阻攔。
那些身披鎧甲的士兵手持長槍,目光如炬,將他的去路死死封住。
李善長心急如焚,踉蹌著沖到府門前,眼巴巴地望著朱元璋登上龍輦。
只見龍輦裝飾華麗,金絲繡紋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卻仿佛成了阻隔他心愿的鴻溝。
就在龍輦即將開動的剎那,李善長再也按捺不住,聲嘶力竭地嘶吼起來:“陛下三思啊…若此時放棄,那這么多年的耗費豈不是白白付諸東流?那才是真正會遭天譴的做法啊…陛下務必三思,莫要被一時之氣沖昏了頭腦,意氣用事啊!”
他的聲音中滿是絕望與不甘,青筋在脖頸處暴起,額頭豆大的汗珠滾滾而落。
這聲嘶力竭的呼喊傳入龍輦之中,朱元璋卻面沉如水,仿若未聞。
他面無表情地輕輕揮了揮手,示意駕車的宮廷侍衛開動。
那些訓練有素的侍衛沒有絲毫猶豫,揚起馬鞭,龍輦緩緩啟動,車輪碾過青石板路,發出沉悶的聲響。
李善長眼睜睜地看著龍輦漸行漸遠,他拼盡全力想要追上去,卻被甲士牢牢攔住。
他只能站在原地,聲嘶力竭地呼喊著,聲音逐漸變得沙啞、微弱。
直到龍輦和儀仗隊徹底消失在街角,李善長才無力地閉上了嘴巴。
他整個人失魂落魄,眼神空洞,如同被抽走了靈魂,緩緩坐在門檻上,目光呆滯地望著遠方,久久無法回神。
此刻的李善長滿心都是疑惑與不甘,他在心中不停地思索:陛下為何這般決絕?
不就是勛貴們有些不法行為嗎?
為何要放棄遷都這等關乎國本的大事?
在他看來,朱元璋的決定簡直荒謬至極,就如同因為孩童間的小打小鬧,一方家長便沖動地提刀相向,實在是兒戲之極。
李善長為遷都一事傾注了無數心血,這不僅是他多年的努力成果,更是他畢生的追求。
眼看中都鳳陽的皇城再有一年半載就要建成,遷都大計即將大功告成,可如今卻因為一些所謂的“小瑕疵”,朱元璋竟要放棄。
在李善長心中,朱元璋放棄的哪里只是遷都,分明是他一生的心血與抱負。
李善長的鄉親情節比朱元璋還要濃重幾分,他一心想要為鳳陽謀福祉,將遷都鳳陽視為自己的收官之作。
在他的設想中,一旦遷都成功,不僅能名垂青史,穩固自己六公之首的地位,更能為淮西子弟鋪就一條世代榮華的退路。
他深知,南京偏居東南,那里的利益早已被江南士紳、世家瓜分殆盡,淮西勛貴在那里舉步維艱,難以立足。
而鳳陽則不同,這里是淮西子弟的根基之地,只要大明國都遷到此處,淮西子弟的地位必將水漲船高,家族榮耀也能代代相傳。
正是懷揣著這樣的夢想,自洪武二年起,李善長便開始陸陸續續參與督造皇城,近年來更是辭官回鄉,親自坐鎮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