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外寒風習習,亭內炭火熊熊。
朱元璋目光疑惑地看向陳鋒,開口問道:“為何如此說?咱怎么就想多了?”
朱英嬈見自家父皇要與夫君談正事,十分乖巧地退到一旁,還貼心地將火爐往兩人身邊挪了挪。
做完這些后,她便安靜地托著腦袋,靜靜看著陳鋒“表演”。
她最是喜歡陳鋒侃侃而談、指點江山的風姿,那模樣,著實令人著迷。
陳鋒神色略顯古怪地望著朱元璋:“陛下擔心的有些多余了。”
“我華夏大地本就地大物博、源遠流長,文化強盛,幾千年來傳承從未斷絕,豈是其他地域可比的?藩王又如何能做大?在同等技術和社會水平下,中原大地的發展速度定然遠超海外諸國。”
“再者,海外之地與中原相距甚遠,即便有藩王勢力壯大,想要對中華大地構成威脅,也需跨越千山萬水,讓一宗屬國倒逼宗主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說著,陳鋒攤開雙手,繼續道,“即便,退一萬步說,發生了意外,有藩屬國比大明強大,但外來者想要取代中原朝廷,也幾乎沒有可能。”
“陛下要對中原大明有信心,無數歷史經驗早已證明,華夏文明的頑強超乎想象。”
“世界上原本有四大文明古國,即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和古中國。但前三者都因種種原因,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唯有古中國源遠流長、自強不息,文明從未滅絕,一直傳承至今。”
“就比如后世的八國聯軍侵華,他們雖然給大清帶來了難以磨滅的傷痛,卻依舊無法徹底取代大清、將其滅亡……”
“能夠覆滅華夏王朝的,只有華夏子民自己。外來勢力終歸難以長久,得不到百姓的認同,失了民心,又談何取而代之?”
“所以,陛下擔憂藩王做大威脅到大明本土,這種擔憂是合理的,但我覺得沒必要過于憂慮……”
朱元璋聽完,陷入沉思,可很快又皺起眉頭:
“八國聯軍侵華?給大清造成了不可磨滅的損傷?”
他本就對大清無感,甚至心生厭惡。
但一聽到“侵華”二字,心中怒火便騰地燃起。
畢竟,他滅元的理念便是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為口號。
因此,對陳鋒口中的“侵華”一詞格外敏感。
陳鋒輕嘆一聲,開始講述那段悲痛的歷史:
“大概五百七十多年后,大清因閉關鎖國走向沒落,而海外諸國借助工業革命實現科技大爆發,進入了工業時代,國力遠超大清。”
“當大清還沉浸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時,英、法、德、美、俄、日、意、奧八國聯合出兵五萬,攻陷了北平,也就是大清的都城。”
“聯軍在京都內燒殺搶掠,焚毀了華夏文明瑰寶圓明園,搶奪了無數歷史文物。”
“即便到我們那個時代,華夏的許多文明瑰寶仍被海外諸國收藏,至今未曾歸還。”
“每每看到我華夏瑰寶在他國博物館展出,華夏兒女心中便疼痛難忍!”
陳鋒滿臉唏噓:“正因如此,我極力反對海禁之策,實在不愿看到大明未來如大清那般,因閉關鎖國而導致華夏文明極度落后,被海外列強侵略。”
“我建議陛下將藩王分封海外,也是出于這個考慮,與其等著別人來入侵華夏,不如趁著海外列強還在萌芽階段將其扼殺,讓大明強大起來。”
“到那時,即便海外藩王對大明本土構成威脅,那也是華夏人之間的內戰,不存在文明火種被侵吞的問題……這也是歷史的選擇,不必強求!”
朱元璋聽著,不自覺握緊拳頭,點頭道:“你說得對,咱大明確實不能閉關鎖國。與其等著別人來入侵,不如咱大明先下手為強!”
說罷,朱元璋眼神犀利,目光灼灼:“快告訴咱,那什么狗屁八國分別是哪八國,咱先派人去占了它……就像消滅滿清女真一樣,既然咱滅不了后世的他們,就滅了他們的祖宗,從根源上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