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個有噱頭的標題,拉扯一下情緒,弄些個排比句營造一下氛圍而已。
上輩子看網文和文案不知道看到過多少,如今稍稍一出手,那自然讓人看得熱血沸騰。
關鍵是,他還沒胡說,他寫的可是實實在在的老朱的功績來著。
畢竟,老朱這人也確實是個傳奇。
而隨著老朱的點頭,這創刊號便正式定稿了。
胡惟庸在報紙發行這件事上,一反常態,不再動用官場的熟人。
他反而在城內找到了一群饑餓的乞兒。
經過簡單的梳洗,給他們每人穿上了一件背后寫著“大明周報”的粗布衣裳。
這些乞兒隨即成為了大明周報社的員工。
每天,他們從報社領取報紙,前往指定的地點叫賣。
每賣出一份報紙,他們就能多一份收入。
對于那些過去食不果腹的乞兒來說,這無疑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
完)
------------
“嘿,那邊那個小孩,給我來一份那什么報紙!”
在應天府,街上十個人中至少有五個能與官員、勛貴或豪門大戶攀上關系。
論識字率,應天府也是大明最高的。
因此,當一種打著朱元璋名號的新玩意兒出現時,愿意買單的人還真不少。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是這份新出的《大明周報》只需三十文。
光是看到這厚厚一疊紙就知道,價格實在太便宜了。
三十文平日里哪里能買到印有這么多字的書?
心急的人一拿到報紙,便迫不及待地打開一看,頓時驚呼出聲:“嚯,這不得了啊!”
看報的人驚訝也不奇怪,因為開篇就直擊人心。
《淺談大明帝國開國皇帝朱元璋》——不僅正大光明地寫出了陛下的名諱,里面用詞更是直白得令人咋舌。
再看作者,原來是胡大老爺,那就不奇怪了。
他老人家與陛下的交情,寫出這樣的文章也不足為奇。
說不定,這文章還是陛下點頭后才發出來的呢。
不得不說,能得出這種結論的人,還真是聰明。
朱元璋確實親自過目并認可了胡惟庸的奏章,否則胡惟庸這番獻媚豈不是徒勞無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