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己詔,是古代皇帝自我反省的一種形式。一般都是國家出現災害和政權出現問題,或者皇上有失德之處才會寫。在漢朝頗多,以漢武帝的輪臺罪己詔最為出名。明朝的崇禎也是下罪己詔最多的一個,但是他光反省,卻無力改變當時大明的頹勢。
而在孝文一朝,政治清明,經濟復蘇。百姓們安居樂業,為人贊頌。一般人都不會想到,孝文皇帝竟然也會下罪己詔。
朝堂上,朱標聲淚俱下地讀著罪己詔,百官們也為之觸動。
“朕雖不肖,未能如先帝創萬世不拔之基業,但也為國為民,虔誠祈禱,愿我大明無災無患,風調雨順。十年以來,兢兢業業,豈敢懈怠。奈何朕亦有疏漏,東瀛本為海中彈丸小國,頑固不化,對我大明屢有敵意。我大明為仁義道德之邦,本愿與其交往。先帝洪武,曾親遣使者拜訪,其竟敢出言不遜。而今,更乃敢侵犯我大明沿海,燒殺搶掠!此乃朕之罪過也!朕本欲懷柔寬容治天下,處四海。不愿大動兵戈,但!國土子民皆為大明命脈,豈可讓步?朕反省自身,太過仁慈。大明國威豈可遭倭人踐踏?倘若朕早有處理,何至于今日慘狀?朕悲痛矣!以此詔告慰天地神祇、列祖列宗、黎民百姓。國仇家恨不共戴天,朕決意,血債血償!”
說罷,朱標合上詔書。
“列為臣工,為我大明被侵略殺害的子民默哀!”
……
朱標這份罪己詔,和歷史上許多罪己詔都不同,人家皇帝的罪己詔,都是細數自己的失德之處,向天下臣民反省。而朱標這份罪己詔,則更像開戰動員。他的意思是,我當上皇帝之后沒啥錯,老百姓過得也挺好。但是你區區的東瀛竟敢侵略我大明海域,殺我子民?是可忍孰不可忍!之前我本來沒稀得搭理你們,但是現在我覺得我錯了,我早就應該把你們給收拾了!要是早點給你們些教訓,也不會有今天的局面。
從某種角度來說,這也算一種反省自身……而且結合眼下的形勢,朱標這份罪己詔,更能鼓動人心。滿朝的文武,哪怕是年逾花甲的文臣,也一臉憤恨。酸腐是一回事,但是涉及國仇家恨就是另一回事了。誰還沒幾分血性了?
“列位臣工,朕本不想大動干戈,只想與民休息,奈何東瀛海盜,欺人太甚!倭喚,猛于虎!朕不愿千百年后,被后人指著鼻子,罵朕軟弱,戳朕的脊梁骨!更不愿把這難題留給后人!所以無論結果如何,朕愿一力承擔!朕只想問問眾位,有多少人支持朕用兵東瀛?”
滿朝文武幾乎齊齊地向前一步。
“皇上,請對東瀛蠻夷用兵吧!”
有幾個窩囊派,本想勸說兩句,但是一看這架勢,也只好緊隨著走兩步。現在朝廷被朱標煽動的,幾乎是群情激奮。誰現在要是敢嘰嘰歪歪,說什么荒唐的道理,容易被百官們捶死……
朱標看著眾人,也是會心地點了點頭。
“既然百官眾志成城,那朕也甚是欣慰!這東瀛殺我子民,劫掠城鎮,就該付出代價!更何況這不只是國仇,還有家恨!先帝洪武,曾經派遣使者去東瀛,希望交好,奈何當時的東瀛國主不識抬舉,不僅想殺我使者,更是對先帝出言不遜,屢屢挑釁大明!身為人子,父親受辱豈能不還?身為臣民,帝王受辱,豈能旁觀?”
“啟稟皇上!現在不僅僅是東瀛海盜侵犯。之前方國珍和張士誠的殘黨逃出海外,還與東瀛海盜勾結,竟與海盜一起侵擾大明。這一干人等皆為余孽,皇上出兵,乃是替天行道!”
兵部尚書自然是個愛打仗的主,此時也是一臉的義憤填膺,躍躍欲試。但是這種程度的戰爭,可就輪不到他了。
“好!新仇舊恨,國仇家恨,皆一并算之!翰林院學士方孝孺可在?”
“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