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朱元璋的龍車鑾駕已經準備完畢,眾多十歲以上的皇子和公主也陪伴左右,只有朱標敏銳地察覺到缺少了一個人,而且是至關重要的人。
“父皇,我們這一次去黃山難道母后不跟著去么?”
朱元璋看了他一眼,眼中卻是掩飾不住的落寞。
“你娘還在生咱的氣,她不會去的,咱們走吧!”
“那要不我留在應天陪她?正好可以處理國事,主要我對那胡惟庸也不是很放心。”
朱標這孩子打小就心思縝密,那爹媽吵架自己肯定不能只顧著一頭。自己的親娘也需要好大兒的關懷嘛。
“你忘了咱的話了么?如果你留在應天,那胡惟庸怎么才能露出狐貍尾巴?跟咱走吧,行宮那邊咱都安排的妥當,連御醫也帶了大半個太醫院的人,就算青兒有身孕也不耽誤。”
朱元璋以不容置疑的口氣回應朱標,也代表了他心中的某些算計。胡惟庸他是非辦不可,同樣的,劉伯溫怕是也活不到他們回來的時候了。朱標把想要說的話咽了回去,他明白,此時再說什么都是多余,只能寄希望于留守應天的馬皇后能多照拂劉伯溫。
“那就走吧……”
伴隨著鑼鼓炮鳴,百官跪送,朱元璋大搖大擺地帶著子女們出游去了。朱元璋的車隊剛消失在眾人眼前,胡惟庸便站起身,拍了拍袍子上的塵土,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看著百官。
“走吧!諸位大人,咱們也該回去上朝了。”
宋濂大為吃驚,忍不住問道。
“上朝?皇上都走了上什么朝?”
胡惟庸笑笑,如捧命根子一般捧著玉如意。
“皇上臨走前,將此物暫時賞賜給了我,并命我暫代朝政,統領百官。各位大人可有不服的?見這玉如意有如皇上親臨。雖然皇上出行了,但是這大明偌大的一個國家,總不能就這么停下來了吧,我等雖然沒有皇上之才,但是治國之事不能懈怠,只有盼望諸位大人齊心協力了。胡惟庸在此謝過!”
胡惟庸一番話說得有里有面,既給足了朱元璋和各位臣工面子,又宣示了自己的地位。眾多臣工一見玉如意在他手上也不好說什么,只能乖乖地跟他去奉天殿里上朝。
隨著大臣們魚貫而入,胡惟庸站在眾人面前,龍椅之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氣勢野心顯露無疑。
“上朝!諸位大人有什么政務可以上奏了。”
“上奏誰?皇上不在宮中,難道要上奏給胡大人么?”呂昶冷哼一聲。
果然非我陣營的人總想拆臺啊,面對著呂昶的發問胡惟庸也是不慌,急忙祭出法寶——玉如意。
“見此物有如皇上親臨,皇上雖然不在,但是龍威猶存。我等又豈可因皇上出游而懈怠國事?呂大人剛才說的可有些過火,胡惟庸雖然身為宰相,在皇上出游期間負責建國,但是依舊是為皇上分憂,處理政務,倘若有覬覦之心,自有皇上與蒼天定罪,但是在下行得正坐得正,自然不怕那些風言風語。”
胡惟庸的黨羽們見狀急忙起勢,紛紛拱手行禮,齊聲高喊。
“胡大人一片丹心,可昭日月!”
殿中非淮西黨的人只覺得此話異常刺耳,但是也無可奈何。
“好了,諸位大人有何政事要商議?”
坦白來說,胡惟庸的能力還是有的,畢竟也是跟著朱元璋創業,李善長親自提拔起來的人才。幾件不大不小的政事,無論涉及到哪個方面,他都能給出準確的判斷和中肯的建議,用朱元璋的話來說,如果不看人品行事,胡惟庸也是個人才,只是這歷史上,越是人才越容易不得好死,曹操手下主簿楊修的經典故事,好像并沒有讓胡惟庸引以為戒。